3月7日,在上海口岸实行联合登临检查机制满“1周岁生日”之际,洋山港海事局、洋山海关、洋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洋山边检站四家口岸单位的执法人员聚集在洋山港四期码头,对靠泊的一艘外轮展开联合登临检查。当天,四家口岸单位分别对船舶证书和相关设备、库存烟酒数量、船舱卫生检疫情况及人员、行李等展开检查,在检查结束后为船舶开具了相应通关证书、文书。
据统计,这一新的机制运行一年以来,在对32艘次船舶实施的联合登临检查中,平均每艘船舶通关时间从3个小时左右缩短到45分钟左右,提升了船舶的通关效率,受到了航运业界的高度认可。
2016年12月底,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交通运输部公安部 海关总署 质检总局 关于建设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工作机制的通知》。随后,上海海事局牵头,组织协调了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口岸查验单位,搭建全新的沟通平台,开展联合登临检查工作,并于去年联合发文正式公布了《上海口岸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工作机制》。记者了解到,一年来联合登临检查机制实行范围不断增大,自2017年3月首次对超大型集装箱船“美恩马士基”轮(船长399.23米)试点开展后,已经从集装箱船,扩展到对油船、大洋勘探船全面实施联合登临检查。
相较以往各口岸查验单位“单兵作战”分头检查,联合登临机制有很大不同。各单位在船舶办理出口岸手续前,提出登临检查需求,将需要查验的船舶名称、IMO编号、拟查验时间、检查内容等发送至上海海事局的相关机构。海事管理机构在汇总所有需求后,提前与有登临检查计划的口岸查验单位沟通,协调商定船舶联合登临检查的具体计划。
“以前船方经常要接受多批人员的登临检查,不仅影响船舶通行效率,也影响了口岸的服务质量。”上海海事局驻上海自贸试验区办事处筹备组组长韩胜红向记者介绍,上海口岸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工作机制是根据《通知》要求建立的相关工作机制,不仅是落实上海口岸“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进大通关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船舶出入境查验效率、便利船舶进出口岸的关键。
刷新船舶查验效率“上海速度”的背后,是大量细致、精准的前期准备工作。作为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的召集单位,洋山港海事局与洋山各口岸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沟通联络机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协调。登临检查过程中,四家联检单位坚持高效便民、分工合作的原则,按职责对船舶进行了分类检查。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四家口岸单位以“护航两会”为契机,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召开了洋山口岸联合登临检查阶段性评估会,探讨全面深化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机制,在新时代下实现执法资源优化共享,联合执法高效透明,为更好地服务洋山港建设出谋划策。
据悉,经过一年的合作,四家口岸单位今后将在“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快速反应、联动共治”的基础上,对瓶颈制约问题开展专题性调研,全面致力于服务进出口贸易及航运企业,打造高效的洋山查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