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问题解决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2018-3-16 11:36:18发布114次查看
大调研已经启动两个多月,黄浦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成效?下一阶段,该如何持续扩大成效,推动大调研深入开展?3月15日,记者从黄浦区大调研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两个多月来,黄浦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市委和黄浦区委的部署要求,有条不紊扎实推进,发现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大调研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截至目前,黄浦区共收集问题7733个,其中已解决5954个,解决率77%,在全市名列前茅。
实实在在解决一批急事难事
自1月4日黄浦区委召开大调研动员部署会后,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大调研要求,深入一线,真心、真情,向企业和居民问需问计,对反映的问题不“打官腔”、不“兜圈子”或是“画空心汤团”,而是实事求是,注重创新,尽全力帮助企业和居民解决一批急事、难事。
如区公安分局在调研中发现,利用老旧厂房改建经营规模租赁场所的情况较为突出,存在消防、治安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隐患,分局积极会同属地街道开展联合整治,并研究解决黄浦区类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针对在调研中发现停车场库资源错配较突出的问题,区建管委积极探索建立临时停车场库的设立标准和管理机制,制定了全市首个《临时停车场库、道路停车场设置管理标准》,将各类可利用停车场库及道路停车场所纳入管理范围,充分挖掘各方资源解决停车难题;外滩街道、打浦桥街道聚焦社区文化建设,拓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课程,满足社区老人和白领差异化需求,并依托专业机构聚焦居委文化活动室人气不足、利用率低、硬件陈旧等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有力推动重点工作破题开局
大调研开展后,各单位围绕市委和黄浦区委重点工作,在基层一线找差距、补短板、攻难关。今年以来,黄浦在市委关注的营商环境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许多工作上制定的政策、拿出的举措,都是建立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问需问计基础上。
如在优化城区综合营商环境方面,黄浦区领导带头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以上率下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全面了解城区营商环境短板不足,系统调研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开门搞调研,多途径多形式多领域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深入向企业问需问计,全面查找收集企业营商问题,边调研边解决企业现实营商难题。截至目前,全区共走访调研企业2700多家,查找收集各类问题建议2900多个,已解决1798个。
我区在边调研边解决企业现实难题的同时,针对收集查找的营商环境存在的共性突出短板问题,着力深化自身改革,突出长效性制度供给,逐步健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综合营商环境。通过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营商环境软实力竞争力、推动建立“不打烊”的全域全天候全事项“3q”服务企业新模式、全力打造“一站式”“一窗式”线上线下联动协同的服务体系等多项长效性制度,进一步优化城区综合营商环境。
可以说,大调研让黄浦在处理重点工作时眼睛更明亮、思维更敏锐、行动更敏捷。今后,黄浦将继续坚持“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让大调研成为细化落实举措、检验落实效果的有力抓手。
有效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
大调研以来,机关干部们坐在机关里时间少了,到基层一线去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多了。通过大调研,大家普遍觉得,听到了以前听不到的声音,对工作中的“堵点”“痛点”认识更到位了、把握更精准了,干起工作来也就更有方向、更有底气了。
一些干部提到,“听到了很多以前在会场、在文件中听不到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情况。这些让我不得不反思”、“面对面交谈后,才意识到,有些工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有不小差距”、“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大调研把准居民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抓实一件件具体工作,才能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和满意度”、“基层的情况一直在变化,基层百姓也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走不走下去,结果完全是不一样的。”
两个多月来,黄浦的大调研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批群众反映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亟待改善、公共停车资源匮乏、民宿等新生事物缺乏监管、城市留改更新尚存瓶颈等问题,一批企业所反映的涉及企业的各类行政审批程序还有待简化、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融合度不高、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得到有关部门积极回应,有的问题已经妥善解决,有的正在解决,让企业和市民切实感受到大调研带来的实惠。
下一阶段,黄浦将持续营造氛围、持续优化组织、持续压实责任、持续扩大成效,推动和确保大调研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大调研进行时,黄浦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你呼我应”当好“店小二”
春节前夕,上海老字号杏花楼在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拿到了首张出口食品备案证书,167岁的杏花楼实现了其有史以来的首次“出口”,让海外华人一解乡愁,尝到家乡的味道。
杏花楼“出口”的经历,只是黄浦区“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这段时间以来,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开门搞调研,多途径多形式多领域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深入企业问需问计,全面查找收集企业营商问题,边调研边解决企业现实营商难题。
干部扎进基层倾听“呼声”
在大调研过程中,围绕打造全市最优综合营商环境的目标,区领导带头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以上率下倾听来自企业一线的呼声,全面了解城区营商环境短板不足,以此找到一条不断靠近“更优”营商环境的路径。
北京东路是上海著名的“五金街”,随着城市发展新一轮更新,北京东路区域实施城市产业升级的需求迫在眉睫。新年首个工作日,区领导来到北京东路区域调研,实地察看该区域整体更新、功能提升、产业升级等推进情况,深入听取沿线企业、居民群众和相关项目实施主体对该区域重塑功能、重现风貌、重构产业的意见建议,目的是要把北京东路地区打造成21世纪上海中心城区的创新高地、文化高地、保护高地,赋予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
作为上海历史上的商贸购物大区,该如何打响“上海购物”品牌?黄浦区携手市商务委共同召开了“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专题调研会,分别听取百联股份、k11、瑞安、杏花楼、蔡同德等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以及对我区商业发展、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企业反映,老字号要到外省市开店,初期投入比较大,人生地不熟,风险比较高,他们希望政府能有专项扶植基金,对老字号走出去的最初一两年“扶上马、送一程”。又有企业反映,老字号过去“前店后工厂”的模式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是体验经济的模式,但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租金居高不下,企业成本很高,呼吁政策的“春风”能够照拂到这样的商业业态……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政府必须走出办公室,眼睛朝下,向市场、向企业问需、问计、问策,把制度供给供到点子上。”
部门对症下药解决“痛点”
黄浦区近日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注册于淮海中路的星巴克因股权变动,计划由原名“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星巴克咖啡经营有限公司”。星巴克在上海待变更的营业执照合计648张,其中574家在黄浦区,按照正常流程至少需一年多的时间。
了解到企业诉求后,黄浦区领导带领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委、区金融办、区税务分局等部门在星巴克现场办公,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多部门联动建立专门工作小组,设立办理通道,创新优化“证照通办、一窗受理、集中办理、快速办结”的外资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流程,并积极协调市条线部门和其他区给予支持,及时合力解决相关问题,保证了企业正常经营。
大调研的基础在于让各类问题需求尽收眼底,关键在于解决问题,且边调研边解决问题,通过即知即改、立行立改,一件件、一次次及时有效地协调解决企业现实营商难题,促成综合营商环境由量到质的整体转变、全面优化。
黄浦区税务分局针对企业希望明确新办企业当天办结涉税事项、税收跨区迁移流程等需求,对当天可办结的涉税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第一时间就迁移、户管、当天办结事项向企业进行宣传告知、说明引导。
淮海中路街道依托“淮海+伯乐汇”平台,联合区委组织部、黄浦区人社局、黄浦区金融办、黄浦区人才服务中心等部门,通过开展人力资源专题论坛的形式,组团向辖区人力资源类企业问需问计,面对面答疑解惑。
长效机制提升企业发展“指数”
大调研工作受到企业欢迎,那如何使之变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黄浦区在边调研边解决企业现实难题的同时,针对收集查找到的营商环境存在的共性突出短板问题,着力深化自身改革,突出长效性制度供给,逐步健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综合营商环境。
营业执照、场地资源、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税务咨询、政策奖励、ca数字证书(“法人一证通”)办理,这7个项目被称为开办企业的“开门七件事”。过去,注册一家企业难免要“东跑跑、西跑跑”,花上好一阵功夫。
如今,在黄浦区委、黄浦区政府和市工商局的支持下,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围绕便捷高效的目标,牵头建设推出手机端企业开办服务软件,探索企业开办“全域全天候全事项”服务新模式。新模式下,企业只要在机器上“点点、勾勾”,就能完成手续的填报,真正实现了“不见面”快速服务。
同时,黄浦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营商环境软实力竞争力。通过深化“一照通办、一码通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创新“一址多照、证照通办”举措,优化提升各类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备案等各个环节的便利度。
为了探索争取市级以上审批服务监管事项下放,黄浦区金融办、黄浦区审改办、黄浦区商务委主动走出去,与上海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深化合作,探求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检政合作”新模式。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则不断深化部市合作商标品牌战略合作协议,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力争年内完成黄浦区注册商标质权登记申请受理点和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窗口的设立。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