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市在许多小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委、市政府将生活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利用列为今年重点发力的工作,并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垃圾综合治理问题。氯碱小区党总支、居委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利用宣传栏、展板和电子银幕等宣传载体,立体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件事做起来并不简单。
不简单不是指分类有什么技术上的难度,而是养成分类的习惯不容易。群众议论说,家里光是厨房就要有两个小垃圾桶,一个放果皮果核、菜叶菜根等厨余垃圾,另一个放废纸、包装盒等可回收物;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都得有小垃圾桶;还有“家人分类不到位,还不能着急,否则的话会吵架”。另外,投放湿垃圾的时间为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下午为五点半到六点半,人们感觉既不方便、也不习惯。其实,大部分群众还是挺支持政府搞垃圾分类的,特别是老年人更积极,只是长期以来习惯了不分类,坏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好习惯也难以一夜之间养成, 要让人们养成好习惯,一要靠完善的服务管理,二要靠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化的约束。垃圾分类不能期望立竿见影,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耐心与恒心。
首先,希望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有耐心和恒心。其实,早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到了我们的努力目标,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实现这一目标,绕不过垃圾分类这道门槛。实际上,垃圾分类并不是新话题,十多年前,国家就在多个城市搞试点,但多地进展并不明显。一些地方把处理垃圾的重点放在填埋、焚烧上,搞分类的态度并不坚决,不坚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操作中嫌麻烦和缺乏耐心。垃圾分类,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提,是破解垃圾围城难题的必由之路。垃圾不分类,混在一起被拉去填埋、焚烧,不仅不能变废为宝,而且占用土地、污染大气、土壤、水源, 损害人们健康。搞垃圾分类,政府是主导。垃圾处理已经不单单是环境问题,更是治理问题,措置不当会引发“邻避困境”。从战略上讲,垃圾分类早搞早主动,等不得、慢不得;从战术上讲,垃圾分类操作起来急不得,粗不得。慢工才能出细活,政府的宣传引导要耐心,职能部门的管理也要耐心。耐心旨在通过各种办法,让百姓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磨不推自转。
其次,群众也得有耐心。说起来,家里那点垃圾分类,只是举手之劳,并不费事。天天都能坚持举手之劳,自然就能攻掉过去混装垃圾的坏习惯。然而,生活垃圾的动态性很强,它只有开头,没有终点。人只要有生活,就有生活垃圾的产生,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往复循环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同样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漫长过程,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耐心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任凭一时的热情是无法做好的,極需每个人不怕麻烦、耐得住时间的检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担当精神,做到日日分、月月分、年年分,不离不弃,行稳致远。
垃圾分类说起来是大事,做起来是日常生活小事,要把小事做大,贵在耐心、贵在坚持不懈。特别是上班族,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把垃圾分类做好,决不能拖后腿呀。总之,我们要在垃圾分类中,增强对建设生态吴泾和美丽家园的认同感,培育自己爱家园、建家园、管家园、护家园的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