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从2013年开始,率先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促进源头减量工作。
居委响应 “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口号,积极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工作。
依托美丽家园改造项目,更改原有垃圾箱房,改变垃圾投递方式。因传统老旧垃圾箱房脏乱,居民反映较为强烈,投递垃圾往往不将垃圾扔进垃圾箱房,导致小区环境较差,天气炎热时气味较为严重。所以,在美丽家园工程进场时,居委协同物业、业委会更改了老旧垃圾箱房。减少了居民与垃圾的接触,同时在垃圾箱房外增设了脚踏板装置,方便了居民进行垃圾投递;也减少了将垃圾扔在垃圾箱房外的现象,大大改善了小区的环境。
2015年起,七宝镇开展了绿色账户试点工作。故航华四村三居委特地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通过“定时定点投放,专人现场积分”的操作模式开展绿色账户。希望通过这种“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基本路径,鼓励、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同时提高社会参与热情,促进社会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实践。
与此同时,督促物业保洁进行二次分拣工作,更好地区分干湿垃圾。要求小区保洁定时定点进行小区卫生巡逻,确保小区干净整洁。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过分依靠二次辅助分拣,不具备可持续性。
小区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为确保垃圾分类的效果,大多数采用了二次辅助分拣,以保障垃圾分类的湿垃圾质量。垃圾二次辅助分拣成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的主要手段,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首先,分拣的工作量很大,保洁分拣人员不堪重负,特别是每年的高温季,因二次分拣带来的恶臭及滴漏、场地局限等问题,常常引起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应。
(二)居民知晓率高、参与度低
居民知晓率高、参与度低的现象。在各类宣传载体的促进下,当下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还是有很明显的提升的,但民众由于个人短视性和对垃圾分类收集的认知程度不够,往往更倾向于短期的、可实现的个人利益,即使知道垃圾分类收集有益于环保,但仍然在垃圾分类收集上缺乏动力,墨守成规,基于习惯而混合投放垃圾。
三、志愿者队伍年龄偏大
打造坚实的志愿者队伍,积极促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有效推进。在小区中,不难发现志愿者队伍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该小区的垃圾分类实效。但现实是热心公益志愿的又往往是年纪偏大的老党员、楼组长等人员,基于年龄、精力等状况,队伍稳定性差,不符合常态化管理的要求,故而组建一支专项化、规范性的志愿者队伍变得尤为重要。可以摸索通过培训考核,明确职责,保障资金等手段,保证居民区垃圾分类推进的规范化、常态化。
四、绿色账户积分兑换奖品局限
居委协同第三方机构和中国银行进行绿色账号积分兑换,但是由于奖品的局限性(生活用品),居民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