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教育局倡导学区化办学,在浦东新区教育局、第三教育署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潍坊社区所辖的中小学“抱团取暖”,通过潍坊学区化办学组织形式,形成资源共享、集成创新的办学新格局,整体提升区域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实现同样的精彩。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袁校长强调,承担义务教育的共同使命让我们走到一起,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想在一起,学区化要在资源共享上做出新文章,在共同发展上求得新思路,在丰满办学特色上取得新成效。
现代教育中,家校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班主任则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日前,新区第三教育署潍坊学区发布《家校联系中的共性与差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学区内的家校关系正趋于平等化、和谐化,家校沟通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交流”。这一报告对研究班主任的工作艺术以及促进家校的有效沟通,有着良好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两份问卷覆盖7所学校
调查负责人、华师大附属东昌南校刘老师介绍,调查问卷包括教师、家长两份问卷,设置了相对应的16道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内容包括3个方面: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基本信息;家校联系的方式、缘由、频率、内容、效果;班主任、学生家长对家校联系的看法和建议。问卷设计完成后,潍坊学区内的7所义务教育学段公民办学校的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参与了调查,最终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205份,家长问卷4654份。
潍坊学区牵头学校、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南校袁校长认为,这份报告不仅呈现出学区家校沟通的现状,也体现出家校联系中的共性与差异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为提升学区班主任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家校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思考的方向。”她说。
九成教师家长关系融洽
调查结果显示,“打电话和发手机短信”以及“微信群、qq群”,成为当下最主要的两种家校联系方式,这与信息时代的特点相契合。关于进行家校联系的原因,教师选择最多的两个选项是“当学生犯错误”和“成绩有明显退步”,家长选择的则是“发现孩子有问题时”或者“因病或因事请假”。关于家校联系的频率,数据显示班主任要比家长主动一些:近五成班主任一周会有2-5个小时用来和家长沟通,而近五成的家长表示和班主任“一个月左右沟通一次”。
令人欣喜的是,关于家校沟通后孩子进步的效果,选择“很有效”“比较有效”的教师占到了61%以上,家长这两个选项的则占到了76%以上。而关于家校融洽度,教师和家长双方认为“很融洽”和“较融洽”的分别占到了97%、93%以上。此外,关于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超过八成的教师认为“双方应有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学习的意识”,认同这一观点的家长也占到了七成以上。
孩子犯错双方中立客观
家校联系的内容事无巨细,课题组选择了两个最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进行了调查:“假如学生(孩子)犯了错”和“关于家长会”。
就第一个预设问题,有近一半的教师表示,学生犯错后,自己在和家长沟通时会“先表扬,后描述事实,再批评”;另有35%的教师会“请家长来学校当面谈话”。有意思的是,约74%的家长表示,当老师告知孩子在校惹事、而孩子回家后坚决否认时,自己会选择“保持中立,和老师一起调查”。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家长认为“家长会”依然是了解学校情况的最重要途径。而关于家长会的内容,教师表示最想讲的前3项内容是“班级近期情况介绍”“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方法的经验介绍”,而家长最关注的则是“孩子在校的表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班级的近期情况”,这说明,以往家校联系“重智轻德”的现象正在悄然改变。
调查中,教师和家长双方也就家校沟通,对彼此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希望能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培训,多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增进家校互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