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6日,“第二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来自中德两国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20多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与智能制造人才需求”“政校企合作、官产学研融合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的人才需求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在论坛上表示,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制造业将减少61万个低技能劳动、中等技能劳动岗位。与此同时,也将创造约76万个新生岗位,如机电一体化专家、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架构师IT、用户界面设计师、机器人协调员、工业数据科学家等。
德国不来梅应用技术大学教授Joachim Freimuth认为,工业4.0不是一项技术,而是强调人类与机器的交流互动、紧密协作。因此,工业4.0可以被理解为社会技术系统,它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还需要基于互联系统的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这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提倡高校需要与企业界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不能只培养学生孤立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提供跨学科延伸学习的机会。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不少国内外高校已在探索校企协同育人上有所动作。上海电机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始“以校为主、政府搭台、企业融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模式。根据临港地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发展战略,该校在临港管委会支持下成立了全新形态的“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中德、校企合作开展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临港管委会以专项申报的方式,每年提供千万资金支持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的建设。与此同时,临港的智能制造引擎企业也积极融入该校智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企业专家主导开设的“中国系列课程——中国装备”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成为了该校最热门的通识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