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精神:甘做松江道路建设的"铺路石"
2018-3-9 9:25:42发布84次查看
在上海市凯达公路工程公司的沥青混凝土拌和厂里,有一位低调又勤勉的“老班长”,他就是杨德兴。今年58岁的他,进厂已经38年。在38年里,杨德兴参与了松江区的市政建设,为松江建造了无数条大大小小的道路,同时也练就了人称“顺风耳”的独门功夫。
每天,只要厂里的设备一开动,杨德兴的耳朵就竖了起来,在旁人看来,他似乎就是在厂区里随意地走动,无意地看看设备,其实这时的他正在仔细听着设备发出的各种声音。“马达坏了,或者螺丝松了,抑或哪里有损坏,发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杨德兴说,机器有时会有“杂音,有时会有刺耳的不规律响动。”沥青厂生产过程中,机器运行的声音嘈杂无比,正常人待久了耳朵会觉得难以承受,然而杨德兴不仅长期身处其中,而且还练就了仔细分辨细微异常的本领。老“杨的这个技能为厂里解决了不少难题,因为他能够及时地、提早地发现一些潜在的故障,否则等到设备真的突然‘罢工’了,那就麻烦了。”沥青厂副厂长王冰说,机器的任何故障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轻则耽误生产进度,影响产品质量,重则设备损坏报废,生产完全停滞,影响全区各类道路建设的推进。对于自己的这一双“顺风耳”,杨德兴认为其中并没有什么奥秘,他说:“这些设备的声音我已经整整听了38年,这38年我几乎每一天都是在这些声音里度过的,耳朵都听出茧子来啦,它有一点点的不对劲我都会有感觉。”
除养成听声音的习惯外,杨德兴还有早起的生活规律。每天凌晨4时起床、5时到厂,他已经习以为常了。“一般来说6时左右就要开始生产了,我必须在这之前做好各种检修和准备工作,才能保证顺利开工。”如果说早起到岗安排生产是一种习惯,那么夜间的突发状况才是真正的考验。“曾经有一次,半夜零点接到电话,说锅炉房漏油了,我怀疑是加热系统出了问题。”据杨德兴回忆,当时他的心里非常紧张,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生产任务,他撂下电话就骑上电瓶车往厂里赶,连夜和几名技术人员一起抢修。修理结束已到深夜,由于担心设备再出问题,大家索性就直接在值班室睡了一夜。“在厂里通宵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一方面不放心设备,另一方面也为了早上能按时开工。”杨德兴说。
从刚进厂时20多岁的小青年,到如今年过半百的“老司机”,杨德兴参与建设了松汇路、荣乐路、泗陈公路等全区80%的沥青道路,即将退休的他每每行走在松江的道路上时,总是难掩心中的自豪。“我这辈子也没什么大成就,多少能为松江的发展出一些力,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干这个活,就要尽这份心,否则没办法向大家交代。”杨德兴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道出的是责任与担当,他用38年如一日的认真工作,诠释了松江道路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事实上,能不能向大家交代,这一直是松江道路人衡量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他们扎根一线、艰苦奋斗、甘当路石、服务社会,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他们成为松江城市道路建设的“铺路石”。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