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get了一个“知识点”,
肯定要分享给大家啦,
当然,如果你早就知道也请不要戳穿!
还有浦东滴筒子们
曾经有过一段岁月
我们大家都是
嘉
定
人
嘉定区面积46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6.62万,
在上海的16个区中虽然不算小,
但怎么可能大到包含6个区啊?
这绝对是真的!
变迁的嘉定
老底子上海人应该都知道,
嘉定是在1992年撤县设区的,
也就是说在这以前,
熟悉的嘉定区,其实叫“嘉定县”!
重点来了,
就是这个诞生于南宋的嘉定县,
曾经横贯整个古吴淞江以北区域,
如今上海16%的地域范围,
都来自于当时的嘉定县!
嘉定的前世今生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九月,
两浙西路平江府(今江苏)上报建县,
于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获准,
以年号为名,设立嘉定县。
“东临大海,南至吴淞江,
东西相距49公里,南北相距35公里”。
而据宋元时期的上海版图可以得知,
700多年前的上海地区,
主要由嘉定、华亭和上海三县组成,
这不就是正儿八经的“三足鼎立”嘛!
到了明代中期,
由于吴淞江改道南移,
包括浦东高桥东南吴淞江原入海口等地,
得到拓展后变成了陆地。
此时嘉定县域面积达到了最大,
约为1072平方公里,
比如今的两个嘉定区都要大!
那么,
后来的嘉定为何变小了呢?
主要经历过3次大变动。
1
嘉定设县时属于平江府,即如今的江苏省,
在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
嘉定分出西北境的94.5平方公里,
给了当时的太仓州,即今江苏太仓。
2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
当时实行了一次“江南大规模分县”,
将界泾、杨泾、下槎浦(今普陀区敦煌路)以东土地划出,
共419.48平方公里,设置宝山县。
分县后的嘉定县域面积达到了史上最小。
3
到了解放以后,上海西郊区撤销,
江桥、厂头、真杨、新(曹)杨、交通5个乡、
共34.93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嘉定县。
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本属于嘉定的厂头、真如、长征、桃浦等乡镇,
又陆续划给普陀区。
除此之外,嘉定还经历过几次小范围调整,
多是为了考虑生产和管理需要,
经过了多次、反复的变动,
就这样,嘉定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行政区划的多次变迁,
也许多少会有些伤感,
但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和经济飞速发展
嘉定许多小镇已从地图上消失
这才更令人难过
消失的嘉定
作为城乡之间的小集镇,
曾是重要的文化纽带。
除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外,
还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1
疁东小镇吴家行
元至正年间,吴姓人士为避兵祸,迁居于黄姑塘北岸并设立花行,后来其他商肆纷至沓来相聚成市,遂成吴家行。《嘉定县志》载:吴家行西南到县城二十四里,北到浏河六里。因街市沿黄姑塘北岸排列如巷,不足半里,俗称为吴巷镇。
吴巷镇全境地貌为南北长东西短,涵盖现华亭镇大部分,东以界泾与宝山为邻,西北为太仓县,西南及南段为新庙乡。由于吴家行与浏河的出海口近在咫尺,明时在镇西始建海洋庙,供奉天妃娘娘(即妈祖)。
民国时期吴巷镇有杂货、酒店、肉铺、茶馆、中药等肄业,抗战期间日寇进行粮食封锁,一时米商麇集于此,米行应运而生,吴巷镇也成为嘉定东北境最繁茂的集市。
1956年建成华亭乡政府后,行政经济中心移至袁家桥。吴家行成为联五村西南部,仅有21户的吴家巷聚落。如今在黄姑塘的北面已经建成了“华亭人家”,往昔的疁东小镇已经难觅踪影。
2
疁西要津葛隆镇
葛隆镇位于外冈镇的北部,与太仓南郊乡为邻。
早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葛隆已经形成市集,因知县吴哲创市而得名吴公市。清嘉庆十一年(1806)赈灾置葛隆厂,葛隆作为行政建制也就保留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商业多转移外冈,葛隆由此沦为农村小集镇。
葛隆镇旁依盐铁河,是通往江苏的水陆要道。历史上这里是“嘉定三屠”的源头,清顺治二年(1645)七月二十六日清军在葛隆镇进行了血洗,顷刻间盐铁河内积尸盈河,从而翻开了“嘉定三屠”的一页。
凭借地理优势,葛隆的商店从清末民初的50余家,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已达百余户。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后,因盐铁河拓宽改道,新河移至镇东,过往船只不再停靠葛隆老街,商业逐渐萎缩。
3
疁城故址石冈镇
石冈镇位于嘉定镇南面,自明清起,居住那里的农户就以竹编为副业,制作的竹编制品工艺精湛、式样美观,石冈由此被称为“篾竹街”。
西汉时石冈成为集市,时属会稽郡的疁县。宋时石冈已形成了南北长、东西狭的矩形聚落。为了控制水流,人们在石冈塘的岸边建立了斗门(即今闸门)以控制水位,并以该水门命名为石冈镇。
石冈人才辈出,石冈中的龚氏望族,自宋代起出了13名进士,有“江南无二”之称。抗日战争时期的张乃璜烈士、医学家张山雷和社会活动家张乃璇等名人,均是石冈先贤。
解放后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石冈镇后成为马陆镇的石冈村。
4
吴淞故道封家浜
“封浜”两字的来历,据《嘉定地名志》载:“以姓名河流,以河名政区。”传说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官封承德郎的封淳隐居在此,后来就把这一段吴淞江古道(即现虬江河)周围的村庄统称为封家浜。
老封浜镇位于虬江与老封浜河的交汇口,在吴淞江疏浚改道之前,封家浜是往来船只的必经之地。当时商业繁盛,曾有300多户居民。明海瑞兴修吴淞江水利,将原来迂回的河道截弯取直,经黄浦江至长江。此后船家多取道新开河,镇上原有的店铺随之搬迁,封家浜就此衰落。
原封家浜镇的所在地,今为镇中部的封浜村。从1960年曹安公路通车后,就有曹安、翔黄、翔丰等数条公路在境内汇聚交叉。1993年2月22日撤乡建镇后,封浜镇属嘉定区管辖。2001年7月,封浜镇并入现在的江桥镇。
5
钱镠遗迹钱门塘
钱门塘位于嘉定西面,传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吴越王钱镠,为疏浚太湖水系,亲自视察顾浦,在该处下驾,由此称为钱门塘。钱门塘古镇位于顾浦河与郭泽塘交界处,距离望仙桥不远,西邻昆山蓬阆乡,北接太仓新丰乡。
南宋时,隶属平江路嘉定州的钱门塘已是商业繁盛的大镇。当局还在此设立税务机构以管理商业活动。因钱门塘地处航运要道,故在镇西郭泽塘与徐公浦东另设有仓储。周围邻省船运多经钱门塘徐公浦达吴淞江,船舶东西首尾相连可达四、五里,因而“人烟辐辏看成市。”清王鸣盛诗云:“夜火钱门市,春潮郭泽塘。”就是描写钱门塘夜市的盛况。直至元、明以后,市况才逐渐衰败。清康熙十年(1671)为赈灾设钱门塘粥厂,由此钱门塘厂就成了地方行政所在地。
钱门塘镇名人辈出。如钱大昕的钱氏家族;又如童世亨(1883—1975),与黄炎培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他也是我国民间提出“开发浦东”第一人;再如居住在顾浦河畔的近代画家郑昶(1894—1952),他的旧居为“惜真别署”。
1983年5月望新乡人民政府成立后,钱门塘镇降为村级行政机构。1993年撤乡建望新镇后,成为镇属的钱门村,2000年外冈镇与望新镇同时撤销,建立新的外冈镇。
6
冈身小镇朱桥乡
嘉定地濒东海,约五六千年前已经成陆,最早的海岸线在今太仓、外冈、胡桥、漕泾一线。因长江和海浪带来的泥沙淤积,形成了沙带,人称“冈身”,朱家桥就位于“冈身”地带上。
咸丰十年(1860)8月,由于太平天国东扩战事的波及,朱姓人士来此避难,渐成集市。原跨于娄塘河上的石桥(原名生生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平三架石桥,后名朱家桥,镇随桥而得名为朱家桥镇。
朱家桥镇地跨孙浜和娄塘河交叉处,南北长半里,东西不足半里,全镇的轮廓呈现为“甲”字形。由于外来人士增多,街市不断延伸,商业日益繁荣。朱桥村原址今属嘉定工业区,居民已整体拆迁。
时代发展,城市向前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
你的现在永远是我们最爱的样子
爱你800年深厚历史,
也爱你高楼林立的新面貌;
爱你小桥流水人家,
也爱你激情澎湃的赛车场;
爱纯真古朴的老嘉定人,
也爱勤劳憨厚的新嘉定人……
爱一直都在
——嘉定
来源:发现上海、嘉旅游、部份内容选自《嘉定800》、嘉定有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