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琴派"今何在?松江百姓自制古琴弹出"古音"
2018-3-8 9:11:47发布93次查看
在地铁9号线松江大学城站附近有一间工作室,这是松江区“百姓明星”余佳鹏制作古琴、存放各类藏品的地方。步入其中,只见熏香缥缈、琴声缭绕,加上各种玉器、瓷器等各种精美藏品装饰,给人别有洞天之感。
收藏之余,余佳鹏又“迷”上了古琴制作。3年来,他不断拜访名师、摸索学习,如今已经做了十几把,主要销往浙江嘉兴、江苏吴江等地。
父亲会制作土琴
余佳鹏祖籍浙江淳安县,其前辈都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余相林会制作土琴,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这种声音。
大约3年前,余佳鹏在朋友处看到了一把古琴,并听到了朋友弹奏的古琴声。顿时,他隐藏在心底的对于古琴的情愫被激发了出来。
余佳鹏说:“朋友买这把琴花了10万元,当时我就想,如果自己做的话,10万元可以做10把这样的琴了。”他有一定的木工基础,再回忆起父亲当年做土琴的工序,觉得制作古琴难度应该不算太高,于是决定将此付诸行动。
回家后,余佳鹏就开始采购材料,包括小叶紫檀、古杉木及大漆、琴弦等。他凭着一股热情,开始制作第一把古琴。由此,很多难关出现了在面前。除了要制作出仲尼、伏羲、蕉叶等传统型制外,仅传统工艺大漆这一项,就让他摸索了很长时间。
制作第一把琴,余佳鹏耗时一年,大量购买、阅读中国琴文化的书籍,并多次前往扬州向制琴师傅请教工艺。
“除了化学类物品,其他器件都是我自己做的。” 余佳鹏说,在制作古琴时,每把琴都要经过选料、刨平、画线、锯型、挖膛、合琴、上配件、上灰胎、上弦等十多道工序,工期约一年。通过向制琴师傅请教,他还学到了一些诀窍。譬如,制作的古琴要“低头”、“塌腰”,这样的好处是手不打板、避免沙音。
在进行喷漆工艺时,他又遇到了麻烦:身上起红点,瘙痒难耐。医生告诉他,这种大漆可以致人皮肤过敏,建议还是不要再碰这种漆了。可是,余佳鹏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他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这种过敏会自发产生抗体,熬过去就好了。后来,余佳鹏坚持做琴,又过敏了两次,一次两个月,最终熬了过来。
期待弹出松江“古音”
去年初,余佳鹏的第一把古琴诞生。“你这把琴音准不错,外形也古朴好看,关键是弹起来不觉累。”一位有多年弹琴经验的朋友弹了这把琴后就爱不释手,此后便时常来弹。
听着、看着,余佳鹏也渐渐学会了弹《仙翁操》、《良宵引》等几首曲目。后来,他与朋友合作开办了古琴班,并将自己制作的琴送了一把给松江区文化馆,用于群众文化活动。
余佳鹏说:“本来,我只想做一两把古琴自用,但在朋友的鼓励下,我3年内共做了十几把,大部分卖到嘉兴、吴江等地。”后来,几名志同道合者开始和余佳鹏一起制作古琴。
有了一定的经验后,余佳鹏逐渐产生了更高的追求:要从形状上进行创新,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琴。最近,他深入研究汉八刀的雕玉工艺,想做一个系列,形状上琴头像蝉,身体像蝉翼,希望能以此弹出禅意来。
“在明清两代,松江弹古琴的人很多。有人统计过,最少可能有几百人之多,并产生了‘松江琴派’。眼下,松江琴行里卖古琴的,大多是从扬州来的商人,松江本土已无制琴工艺。”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余佳鹏与朋友们逐渐生出一种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挖掘、弘扬本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小链接:
松江古琴在明代开宗立派,当时松江有云间书派、松江画派,还有松江琴派。明初,松江琴派以刘鸿、张用轸为代表人物,曾与全国最有名的“浙派”抗衡,并一度在全国琴坛居于领先地位。
前两年,松江区选择清代钱以同老宅,打造松江素园琴馆。钱以同宅走马楼后面的园子,自古便称素园。其第一位主人林有麟,就是一位优秀的古琴家,曾著书《青莲舫琴雅》,录有51种古琴式,还采录了古琴的制度、名称、典故、赋咏等内容。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