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俪)
“没想到虹口区信访办能在48小时内帮我讨回赔偿金。”外地来沪索赔的张丽(化名)对记者说。原来,春节前,张丽的丈夫王小军(化名)在工作途中不幸猝死,但当张丽向丈夫所在公司进行索赔时,却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张丽一家只能从外地赶到上海寻求帮助。
不分辖区帮到底
然而,索赔之路并不通畅。原来,张丽一家到达上海后,很快发现之前在网上查询到的公司注册地址早已空无一人。而此时,公司负责人也切断了所有与张丽的联系。这可怎么办?
忍着丧夫之痛,张丽在家人陪伴下,来到虹口区信访办寻求帮助。信访办工作人员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迅速协调区市场监管局查找公司负责人。核查后却发现,该公司在虹口仅有注册地址信息,并无实际经营地,并且早已在外区“重起炉灶”,这意味着该公司已不归虹口管辖了。可面对哀伤不已的张丽一家人,区信访办工作人员没有以辖区为由将她们拒之门外,而是表示愿意继续帮助张丽与该公司负责人协商赔偿金等事宜。
随后,区信访办召集了区市场监管局、区劳动人事仲裁院、区人社局等部门共同协商,这份有温度的努力,让张丽和家人看到了一线希望。
从信访到“信法”
经过一番努力,区信访办联系到了该企业的负责人。企业负责人表示,自己原来是愿意与张丽协商赔偿金额的,但由于张丽索要的赔偿金额超出公司愿意承担部分3倍,他认为这是无理取闹才故意“隐身”。现在,他愿意配合信访办与张丽面对面协商赔偿金。
可是,张丽在见到该企业负责人后却一度情绪激动。不仅如此,缺乏法律意识的亲属还为张丽找来无律师资质的社会代理出面调解。本以为可以继续进行的协商陷入了僵局。
一边是在新春佳节前夕失去亲人的家属,另一边是态度诚恳愿意配合政府的企业,区信访办当即决定先单方面与张丽沟通,再让其与企业协商。区信访办主动为张丽找来公益律师,由律师作为第三方工作机构出面沟通。律师根据《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四十三条(因工死亡待遇)的规定,向家属解释了单位与家属相应的人事仲裁权利义务,并劝告家属尽早回归理性,相信法律。之后,区信访办趁热打铁,劝慰家属应该早些拿到赔偿金回家为逝者料理后事,并在法律框架下告知企业方应当赔偿的金额。
经多方努力协调后,张丽与企业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接受了企业方提出的赔偿金额。企业方也在达成协议当天先行支付了一部分赔偿金,并允诺剩余钱款分四期支付,每隔两个月支付一次。仅仅来沪48小时,张丽的烦恼就得到了化解。目前,一家人已返回家乡处理丧葬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