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正在进行中。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坚钢说,政府服务怎么样,不能凭自我想象,要看企业的流向和人才的走向。作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和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杨浦区如何做到让企业和人才发展安心、工作开心?快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谢区长在调研中的所见所得吧!
谢坚钢区长一线手记
杨浦每年有3万多名本硕毕业生,他们是否会留下工作、创业?杨浦目前有5万家企业,它们是否安好?这些问题经常萦绕在我脑海里。
近年来,杨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日趋活跃,人才近悦远来。但在这次大调研中我也发现,政策落实与想象中还有差距,政府服务还有提升空间。
我感到,要让企业和人才在杨浦发展安心、工作开心,关键在于政府服务是否称心,“店小二”当得是否贴心。
服务多数 vs 服务少数
在调研杨浦行政服务中心时我发现,“一门式”服务大厅每天办理的涉企事项中,绝大多数企业都由专人帮着办理,这些代办的“熟手”对服务流程基本驾轻就熟。
但同时,还是有一些自己来办理的“新手”,他们对各项审批环节可能“摸不着头脑”,导致办一件事可能要多次往返。优质贴心的服务就要从这些少数“小白”的视角出发,做到最简洁易懂、最细致入微。
我想,政府服务如果多能从“小白”的角度去考虑,就会更全面、更温馨。
要服务 vs 送服务
在工作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这政策那政策,不落地就等于没政策;朝服务夕服务,感受不到就等于没服务。做企业贴心的“店小二”,要从企业向政府“要服务”转为政府主动向企业“送服务”。
在调研中,有企业反映区内人才公寓租金较高。但从去年9月起,区里就推出了人才公寓七折优惠活动。政府和企业所掌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这件事上凸显。
因此,政策一定要更加公开透明,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动推送、精准推送,及时送到企业的“手心上”。
多对一服务 vs 一对一服务
企业在办事时最怕与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更怕部门之间推来推去。
前几天,我走访的一家景观工程公司向我反映,他们要开具转主板上市的合法合规证明,涉及区内12个部门,如果要一个一个跑的话,会疲于奔命、费时费力。我当场提出,由区投促办牵头落实与12个部门对接。
我觉得,对企业发展中的各种诉求,就要做到“一个部门领回来,回来以后再分工”,将“多对一”变为“一对一”,最大限度降低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让企业能够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干好自己专业的事情。
一次服务 vs 全程服务
到同济科技园孵化器调研时,总经理向我反映,近年来他们每年在孵企业80余家,毕业企业20余家。一些企业发展在壮大之后,就选择离开园区,寻找更大载体空间。
我想,杨浦区内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众多,每年在孵项目上千个,区内还有大量成长迅速的中小科技企业,他们的需求随时都在变化。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单次需求,还要对他们全程跟踪,为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及时牵线搭桥,提供精准服务,才能更好发挥杨浦作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和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孵化辐射效应。
再来看看谢坚钢区长对大调研的感想吧
政府服务怎么样,不能凭自我想象,要看企业的流向和人才的走向。在政府服务中,要准确把握上面四对关系,主动在工作中换位思考,才能当好新时代的“店小二”,营造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企业发展百舸争流,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