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情调小马路 历史上曾经的拉都路
2018-3-5 14:15:46发布67次查看
躲在淮海路身后的襄阳路,沿路传统上为住宅区;或许是低调惯了,很少有人了解它过去的历史足迹,以至于一提到襄阳路,想到的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场景——这也难怪,当年可以和北京“秀水”相匹敌的襄阳路市场,也是上海名震一时的潮流时尚中心。
襄阳路小商品市场(后来叫“襄阳路礼品市场”)毗邻陕西南路,与繁华的淮海中路一街之隔。由于不少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冒牌货品在此出售。后来,襄阳路市场也被称作“赝品市场”,虽然如此,当年的襄阳路,已是上海的一个品牌,似乎到上海的游客,对于“仿冒一条街”的市场,都有一种非去不可的情结。
从皮件饰品、运动外套、球鞋、手表、甚至是高尔夫球杆等,可谓应有尽有。这里店主们积极的商业态度,善于讨价技巧,也直觉地反映了上海这个大城市真实的生活面貌。
如果说襄阳路市场一样只能存在于老上海的记忆中,那襄阳公园,从儿时起,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欢乐时光,愿这份童年记忆就一直“闹中取静”般静静地待在那里。
襄阳公园原是农田与墓地,其中有江阴颜料巨商薛葆城的“墓园”。1941年正式落成,但仅提供法国儿童游玩,但由于国人的抗议,公园被迫于1942年1月30日对公众开放。为纪念1939年在抗德战争中阵亡的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原外交官兰维纳,改名为“兰维纳公园”,又称“杜美公园”。历史变迁,公园几度更名,直至1950年5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改名“襄阳公园”。
襄阳公园虽小,但是入园便能看见的“六角亭”、欧式的草坪和大花坛,以及花坛背后耸立着高大的珊瑚柱等等,都让人有一种避开喧嚣之感,尤其是站在大草坪上,可以望到新乐路上的“圣母大堂”,的确别有一番情趣。
当然,这些绝不是襄阳路的全部,“拉都路”当年都见证过近代上海的风起云涌。“拉都路311号”(现为,襄阳南路311号),就是这么一处“有故事的”老房子。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在昆山路景林堂举行结婚仪式,在大华饭店举行婚宴。新婚之夜入住的,并不是后来宋子文送他们的“爱庐”,而是“拉都路311号”。事实上,拉都路的房子,在结婚前就是蒋介石在上海的寓所。
襄阳南路283号、411弄都曾是萧红曾经的旧居。电影《黄金时代》,里面也曾对拉都路有过描述。
1934年11月初,因舒群被捕和《青岛晨报》结业,萧红和萧军离开了青岛。同月到达上海,就住在上海拉都路(今襄阳南路)283号的一个亭子间;12月底,移居同一条路上的411弄22号“福显坊”2楼;次年2月,又搬到了351号的3楼。
1935年春,上海万氏照相馆。萧军穿的是萧红手工制的礼服;童心未泯的萧红穿了件深蓝色“画服”,并在道具箱里捡出一只烟斗来“装蒜”。
1935年5月2日至15日,萧红在此完成了自传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12月,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它写序。萧红从此蜚声文坛,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曾说,将来取代丁玲,成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萧红。
不同于它法式的外观建筑风格,伴着鼻尖的茶香,很容易就能发现大可堂充满中式色彩的装饰风格和属于老上海的绮丽色彩。从地板、旋转楼梯,到门窗、桌椅,字画,同样是红木家具,比起江南古镇里精致的雕花艺术,用中式的建筑材料去表现欧式的建筑风格,配合细节上展现的字画,窗帘,台灯,留声机等等。上海用它自己的方式把融合在海派文化里的欧洲艺术打上了它的复古味道,庄重又不失奢华。
这是一栋西式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始建于1927年。
该建筑最初为美国侨民居住使用。1950年代初,楼上三层曾为常熟区公安分局复兴中路派出所的办公场所,底层为居民住宅。后来,私立位育中学出资购买作学校使用。1956年初,学校改为公立,更名为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一直到1987年,才恢复“位育中学”的校名。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