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大师兄”克隆猴和“二师兄”克隆猪问世,将带来哪些利好?

2018-3-5 0:00:00发布79次查看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昨天举办了第100期“绿螺讲堂”,克隆猴研究团队负责人、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克隆猪研究团队骨干、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李娟等科学家登台演讲,向听众介绍了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和应用。《西游记》里“大师兄”克隆猴(雌性)的成功问世,将为人类多种疾病的研究提供更接近人的模式动物。“二师兄”克隆猪的成功问世,也能提供疾病研究的模式动物,而且将为人类提供不会免疫排异的心、肝、肾等移植器官。
体细胞克隆,是指科学家通过体细胞核移植得到的基因型与体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1996年,科学家利用核移植技术得到了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克隆羊“多利”。从那以后21年来,各国科学家先后克隆出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未能成功克隆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2017年11月,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实现了“世界第一”,引发全球生命科学界关注。
、孙强团队培育出的克隆猴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供图
孙强告诉听众,在体细胞克隆猴构建过程中,要把卵细胞里的细胞核去除,以容纳体细胞的细胞核。克隆猴的一大难点是猴卵细胞的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的操作难度很高。孙强团队的博士后刘真是去核工作的主要操作者,经过不断地实践,他已成为这项技术的“世界冠军”,可以在10秒内做完一次卵母细胞去核操作,15秒内做完一次体细胞注入。
克隆猴有哪些用途?孙强说,猴子与人类都属于灵长类,彼此接近,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例如,狂犬病、霍乱等许多疾病的疫苗曾用猴子进行安全性测试。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老年疾病的研究,以及人类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猴子作为模式动物。
在伦理问题上,克隆猴不但不违背伦理,还会优化动物伦理。孙强解释说,猴子的繁殖周期是5年,通过有性繁殖培育出遗传背景相同的近交系试验用猴子,需要长达100年时间,显然是无法操作的。而利用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虽然能培育出患有自闭症等疾病的猴子,但由于猴子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在科学实验中就缺乏说服力。克隆猴的诞生,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们能“批量生产”,其遗传背景完全一致,而且科研人员可以在体外对体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操作,利用基因编辑过的体细胞做核移植,只通过一代就能培育出研究某种疾病的模式动物。“这样一来,科研团队使用的猴子数量就会大幅减少,优化了动物伦理。”
克隆猪的诞生,对人类也有很大利好。李娟列举了三方面用途:一是保种,对优秀的猪种进行克隆;二是培育出老年痴呆症、牛皮藓、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模式动物,因为猪也是一种和人比较接近的动物;三是为人类提供异种器官移植的材料。李娟告诉听众,猪的许多器官和人的相似,很适合异种器官移植,但猪体内有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对人体有害。好在2017年,美国egenesis公司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克隆出了“无毒”小猪,其体内不含有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预计未来几年,猪的心、肝、肾等器官就能用于临床,移植到人体内。”(作者:俞陶然)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