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了徐汇、老卢湾、老静安、 长宁还有普陀区的老照片,把各位老朋友的劲头侪吊起来了。这次我们说说黄浦区吧。
黄浦区绝对是老上海再熟悉不过的了,小编犹豫了半天,应该先上哪一波图打头阵?因为不论是外滩、人广、南京路这些风景地标,还是福州路、老城厢这些文化名胜,随便哪个地方说起来,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和回忆。
看看下面这些黄浦区的老照片,我们一起怀念。
南京路的故事,看懂上海写并不少。
如:《那些已经消失的南京路商店》、
《南京西路的旧时风光》
《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等等
两边是人潮,大辫子公交上稳稳行驶在马路中间。
大家身上的衣服都还是深深浅浅的中山装,
只有少数时髦女子穿着红色鲜亮的外套,
点缀了这片黑压压的人群。
马路格局没变,但两旁的广告牌明显耀眼了起来。
还有人群身着的服装,
比起80年代那片略感压抑的深色,色彩更明亮起来。
露出脚踝的飘逸裙装,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穿法。
《难以忘怀的中央商场》一文中,
看懂上海和大家一起回忆过。
第一次给妈妈买的百雀羚雪花膏,
第一次给自己组装的二八自行车,
第一次送妻子的蝴蝶牌缝纫机,
以及在德大西菜社吃的第一顿西餐,
在马尔斯咖啡馆喝的第一口咖啡……
老上海人对此有一种特殊情结,它是一个大众化市场,
几十年来伴随上海人经历了从物资稀缺到富足的岁月,
见证了一个时代上海人生活的变迁。
当年的老介福而今已是时尚快消forever21的地盘了。
同样都是做服装,同一个位置,同一幢大楼,
从老介福到f21,更换的是时代的节奏。
当年来上海的老外,最爱住的就是这里。
只不过,经历了这么多年,
周围的矮房,早已变成了彰显时代气质的建筑了。
看懂上海写过《百年“先施”》一文,
只是时至今日,早就易主好几轮了。
80、90年代那会儿,得算是一块闪闪发光的招牌了。
爹爹姆妈那代人的结婚照,多少都是在这里拍的。
老上海一看这建筑,就猜到什么年代了吧。
后来是上海市体委
1949年人民政府收回跑马厅,
1950年跑马总会大楼改为上海博物馆,
1956年在此成立上海美术展览馆,
1959年改为上海图书馆,
1997年上海图书馆迁往新馆。
这个坐标早就不复存在了。
现在是充满现代感的仙乐斯广场了。
虽说是“人民”的广场,但在老底子看来,
到底是不如南京路那么闹忙又接地气。
洁白而庄严,总是摆着一副刚正不阿的姿态。
让来往的行人,肃然起敬。
80年代上海外滩
《消失的“亚洲第一弯”》一文。
所有老司机都怀念的,亚洲第一湾
我们也聊过,《那些年阿拉“白相大世界”》
还有,大世界中央露天剧场。
《豫园灯会二十载》
阅《四马路,旧上海的“浮世绘”》,读福州路的故事。
前面提起的新雅粤菜馆若是一块闪亮亮的招牌,
那杏花楼也是毫不逊色的另一块招牌。
《风雨沐恩堂》,看看这个珍贵的角落
解放后称大上海电影院。
94年还被评为第二批上海历史优秀建筑。
1968年在西藏路新闸路口开业的星火日夜商店,
是上海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商店。
建筑上的几根爱奥尼克柱
得算是最上海最漂亮的爱奥尼克柱。
可惜该楼被拆除了,如果现在还在的话,
这幢古典法国风格的建筑应该能评上优秀历史建筑。
老正兴的故事也是值得说一说的。
阅《“老正兴”往事》,了解“老正兴”遍地开花的故事。
谁的母校在这里?
门牌改为中山东一路50号
1958年10月1日,
上海电视台在新永安大楼正式对外播出。
这就算到老静安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