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手记|许勤:调研沉下去 办法找出来
2018-3-2 18:47:08发布71次查看
到欧阳路街道工作后,我养成了每天“逛马路”、“兜小区”的习惯,街道的边边角角尽在掌握。今年,市委、区委全面开展大调研,我在态度上双手赞成,在行动上加大力度,不仅要做“马路主任”,还要做好“敲门主任”。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许勤
走进家门,敲开心门
走街串巷、走家串户是街道干部的本份。大调研给了我们一块敲门砖,进百家门、结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
敲开高师傅的家门,能明显感到他的不情愿。客套而又程式化的寒暄,透露出主人尽快送客的意图。尽管如此,不想草草结束的我还想做下努力:“高师傅,你家厨房窗口望出去视野不错啊。”高师傅眼睛一亮,成功被我“套出了”话:“你眼光不错,我这里看得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啊!”
随后小厨房窗口所能望到的共享单车乱停放、僵尸车占道、陌生外来人员影响小区安全等问题,都被娓娓道来。我一一记下了高师傅反映的问题及建议,原本以为“一无所获”的我“收获满满”。
此次大调研重在发现和解决居民们的“急、难、愁、盼”问题,而真正了解这些问题的正是居民自己。
只要我们换位思考、深入了解、解决问题,群众的获得感提升了,心门自然会打开,社区的温度也必将同步提升。
找准问题,刨根问底
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找不得了。我尤其关注群众集中反映的“热问题”,见惯不怪的“小问题”,与时俱进的“新问题”。找到问题,还要追根溯源,望表知里,对症下药。
“这根外墙的落水管已经松动很久了,晃晃荡荡地吵。我多次联系物业来维修,他们总是捣浆糊,还说要收维修费,太气人了!”我探头张望了谢阿姨口中的“罪魁祸首”,发现了一根在风中嘎吱作响的落水管,当即联系了“欧阳快修”,隔天就把这根困扰居民许久的落水管“轻松”修好了。
只是一根固定点松动的落水管,维修上并不存在大难度,物业公司却一再推诿。居民脸上的惆怅和不满让我深受触动,这类平日司空见惯的“小问题”有多少没有被解决?这些平时默默承受的“小群体”有多少只能咬牙忍受?这些“热的、小的、新的”问题,直白而又明了地把工作短板摆在了我的面前。
透过现象看本质,小问题折射出大不足,有的是理念和意识的不足,有的是工作作风不足,有的是制度建设不足,有的是方式方法不足。无论哪种问题,我们都要刨根问底,分类施策,形成长效机制,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解剖麻雀,由点及面
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能在一线找到办法,由实践找到出路。跳入“源头活水”身当其境,才能避免雾里看花、束手无策。
走近欧四居民区的垃圾箱房,我冲着分拣垃圾的师傅打招呼:“师傅,早!分垃圾蛮辛苦,志愿者真不容易!”“不辛苦,我们保洁员本来就要管好垃圾!”“分垃圾居民配合吗?”“还行,老年人分得蛮好,倒是小年轻随便扔。”
简单的交谈,信息可不少,我暗自思忖:“物业保洁员兼任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机制不错,是否能更加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垃圾分类到位,绿色账户的机制设计不错;年轻人不重视,是宣传不到、意识不强、时间不够、怕脏怕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垃圾减量分类是今年街道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尽管推进多年,但总感觉“缺口气”。症结在哪、出路在哪?恐怕仅靠职能部门开会讨论无法“吃透”,仅靠蜻蜓点水的调研也不能“解渴”。我当即决定在欧四居委会深入调研,从基础数据入手,深挖小区的房屋信息、居住信息、居民结构,分类了解不同居住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特点、垃圾处理特点,观察早晚两次的垃圾分类,走访区域内的菜场、个体户……
一个居民区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管中窥豹、不少问题是共性问题,不少办法可以推广。接下去的任务,就是细致剖析、以小见大,希望能够对整个街道的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有一点启发。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大调研刚起步,但我们为着群众憧憬的美好生活再出发的路,还很长。而我,要从敲门主任+马路主任做起,走好每一天。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