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它不仅是三月份的第一天,更是上海市第十六个遗体捐献者纪念日。在金山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遗体捐献的队伍,作出向死而生的奉献。截止今年2月,金山区累计登记办理遗体捐献952人。具体详情,一起来看看吧!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去世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志愿的自然人去世后,由其亲近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
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而在我区,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遗体捐献的队伍,作出向死而生的奉献。
家住金山卫镇八字村的王士龙今年六十岁,平时在镇里一家企业做门卫。王士龙在五岁时由于医疗事故身患腿部终身残疾,妻子顾立英也患有脑膜炎。因长期与病痛为伴,这使王士龙有了遗体捐献为医疗事业作贡献的想法。
“从几年前开始,就看到电视新闻说,有个党员干部把遗体捐掉了。他刚开始捐,女儿不同意,他做了好几次工作,后来女儿同意了。”王士龙说,之后我对我老婆说,我们以后也要这样做,我是腿不好,已经五十多年了,实在太苦了,我们捐掉以后,让他们去做实验。
对于王士龙的想法,妻子顾立英十分支持,并决定和丈夫一起签下遗体捐献书。然而老俩口的女儿,却难以接受父母的决定,王士龙和妻子顾立英多次劝解,向女儿表达了他们想要奉献自己的想法,最终女儿接受了父母遗体捐献的决定。
其实像王世龙、顾立英这样的人,在我区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而这一切离不开我区遗体捐献工作相关部门和志愿者的努力。
据了解,我区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工作始于1980年。2010年5月7日,在区红十字会的组织下,成立了“金山区遗体(角膜)捐献登记志愿者联谊会”,组织开展各项遗体捐献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2017年组织更名为“金山区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登记志愿者联谊会”。
据金山区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登记志愿者联谊会会长高霞介绍,进行器官捐献登记的时,没有什么特殊的条件,但是当遇到生命不可挽救的时候,也就是说达到潜在的捐献状态的时,也没有绝对的年龄限制,原则上没有传染病、没有肿瘤(这里要排除原发性的脑部肿瘤),都可以进行捐献。当然最后能不能实现捐献,还是要由医学专家来进行医学评估之后才能确定。
目前,金山区遗体登记工作已经全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截至今年2月,全区累计登记办理遗体捐献952人,登记志愿者中年纪最小的为22岁,年纪最大的为97岁。累计实现遗体捐献109人,角膜捐献6例,实现器官捐献12例。
广大志愿者成为了我区新殡葬文化的引导者和移风易俗新风尚的带头人,志愿者们捐献出自己的遗体或用于医疗研究或用于延续他人生命,也让自己已逝的生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高霞说,今后将通过不断加大组织网络建设,扩大社区宣传,尤其是弘扬一些好人好事或典型事迹 ,以此来不断地提高市民对遗体捐献的知晓度和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