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排队一小时,喝完五分钟…武康路上咖啡店火遍社交网络,是否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网红马路武康路在一大波店关门后,经历了近一年的“降温”。不过,记者上周末来到武康路376号的武康庭时,发现这里又排起了长队。从庭内走出的一波波人群,手里都拿着一杯咖啡,杯身上印着“%”的图样。
走进武康庭,记者顺着几条队伍的方向,一路走到了一条餐馆间的窄小过道上。向前一看,一面装饰着绿植的墙面上安装了一个白色发光的“%”图案。原来,这里就是武康路上的新晋网红咖啡店“% arabica”。这家从香港、东京开到上海的精品咖啡店,自从1月中旬在武康路开业以来,已经火爆全国社交媒体。
拍摄:游客王小姐
游客直奔网红店
从武康路到咖啡店,一共需要排三段分开的队伍,延续了喜茶、鲍师傅等网红店的“排队模式”。记者上周末随机询问了几位买到咖啡的顾客,基本上从排队到拿到咖啡,需要等上一个小时左右。“这周末人已经不算多了,春节期间日本拉花冠军驻店,买到一杯咖啡要等上3个小时,队伍一直延伸到武康路上了。”一名维持秩序的保安告诉记者。
这家新晋网红店开在几家餐厅的背后,装修延续了一贯的日式简洁风,咖啡杯、咖啡机、墙面上,到处可见“%”的标志。咖啡店面积不大,除去咖啡师的工作台,只能再站十余人。由于顾客都在店内等待,原本简约的店面挤满了人,拿到咖啡之后,顾客连转身都十分困难。
“%”的标志,来源于咖啡豆和树枝的形状
几名买到咖啡的顾客告诉记者,他们基本上都是看了朋友圈的照片和公众号上的文章而来,拿到咖啡后,他们都第一时间在装饰墙面前拍照。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来武康路,专程打卡这家咖啡店。来自天津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做攻略时,这家店在多个排行榜中都排第一,搜索上海网红美食店,每三篇文章中就有一篇提到这里,所以我们就来了。”据了解,在来这家店前,她还和朋友喝过了“喜茶”,过了一把上海网红美食瘾。
火遍全球,靠的是市场运作套路
为一杯咖啡等上一小时,是否值得?几名受访顾客都给了记者肯定的答案。一名顾客坦言,经历过排队7小时的喜茶,排队1小时根本不算什么。记者在点评网站上搜索发现,点评中不乏“店面太小”、“座位稀疏”、“出品太慢”等吐槽,但大部分用户的评论还是以正面为主,“味道赞”、“拉花漂亮”、“终于等到你”是关键词。
据了解,早在去年8月,“% arabica”预告要来上海开店后,就有一群咖啡爱好者翘首以盼。从2014年开业至今三年多,这家主打精品咖啡路线的品牌在香港、京都、迪拜等地开了7家店面,火遍了instagram等国外社交网站。
年轻人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晒图,成为品牌曝光的最佳手段
业内人士认为,咖啡品质专业有保障,市场运作又成功,是这家店具备的两点核心吸引力。为了保证咖啡品质,“% arabica”的老板在夏威夷买了个农庄专门种植有机咖啡豆。不过,让这家小小的咖啡店在短时间内开遍全球,“% arabica”最突出的还是市场运作的套路。
每次开店都能引发业内外的讨论,这和店家运营思路有着重要关系。在选址上,店家每次都能成功地把咖啡与艺术、时尚、景点挂钩。比如,开在京都的三家店中,一家毗邻著名景点清水寺;一家则开在历史悠久的街道,选取了50年历史的日本建筑做店面。
京都东山店外景
京都岚山店
另外,要持续吸引粉丝的注意力,增加粉丝粘性,“% arabica”也动足了脑筋。比如,与晒图的网友互动,主动请求婚成功的情侣喝咖啡等,赚了一波好感度。年轻人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晒图,也成为品牌曝光的最佳手段。
粉丝晒图,趣味性十足
多年以后,谁还记得谁
“% arabica”在朋友圈的热度,让一些咖啡爱好者想起了火爆instagram的“blue bottle”蓝瓶咖啡。blue bottle是第三波咖啡浪潮的先锋。经历了以速溶咖啡、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店为代表的第一、二波咖啡浪潮,目前,以精品咖啡为代表的第三波咖啡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blue bottle的蓝瓶子,在网络上同样亮眼
作为“% arabica”的前辈,“blue bottle”在选址上也很有一套,选的都是旧工厂、老仓库、歌剧院、艺术博物馆这类有故事或有格调的场地。工业风的店面设计、蓝色瓶子的品牌图案、人气十足的明星咖啡师,同样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甚广。2002年至今,“blue bottle”已经在全球开了29家店,受到全世界各地粉丝的追捧。
blue bottle帕罗奥图老剧院varsity theatre店
有了国外粉丝基础和话题热度,这些舶来的网红美食店开到国内,几乎都能引起一波排队热潮。“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现在网红店的最新套路。”公众号“大城小店”认为。要说“外来和尚”的鼻祖,不得不提的是法国人franck pecol在武康路上开的一系列店铺。不过,这些在网红面包店“farine”去年3月查出过期面粉后戛然而止。之后,人多到停业整顿的“lady m”、星巴克的模仿对象“peet’s”咖啡店都曾引发了一波热潮。不过,记者近日查询这几家店的现状,发现人气也都已经回归正常。
若是再追溯到前几代网红店,不难发现网红店背后满满的套路。有名人效应的“赵小姐不等位”、“很高兴遇见你”,有老板脾气大、有故事的“阿大葱油饼”、“梦花街馄饨”等草根食物,还有装饰着海洋球、霓虹灯、马卡龙色、小清新装饰的高颜值店等等。
只不过,网红店来了又去,很少有店能够火过半年。有网友就忍不住吐槽:“武康路上那些曾经的网红,多年以后,谁还记得谁。”对于一家餐饮店来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和网络审美,只能带给他们一时的人气。只有真正优秀的品质,才能让顾客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心甘情愿地排队。如今,越来越多餐饮店对“网红”二字不再感冒,甚至讳莫如深,也许也是行业开始自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