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积极探索家庭医生诊所服务模式
2018-2-27 9:32:12发布64次查看
按要求,中国2017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人群覆盖率要到30%以上。公开信息显示,上海早就完成了这项指标。
浦东卫计委提出,到2019年,浦东户籍人口人人都能享有家庭医生服务。
然而,大部分50岁以下的人都表示:“我没有家庭医生。”
统计数据和居民的感受为什么差异那么大?原因有两个:一是签了约,但与医生“失联”,感觉不到有家庭医生;另一个就是根本没签约。
合庆家庭医生徐文杰的这段话很说明问题,“来看门诊的病人,我差不多都签了,但我缺少50岁以下的签约人群。他们白天要上班,有病也去大医院。我讲了很多道理,但他们就是觉得不需要,也不想签。”
原因找到了,痛点在哪里呢?合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花迎雪带队调研后认为:签约人群与医生“失联”,关键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医院”,仍然要靠患者主动找来。
然而,患者并不是专家,并不知道何时该去看病。有这样一个案例:50岁的赵先生,十几年前体检时发现患上糖尿病,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他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血糖,就不再去看医生了。2017年12月,上海市组织对户籍人口糖尿病并发症筛查时才发现,赵先生因糖尿病导致了其他疾病。这时,赵先生才找到徐文杰。徐文杰说:“如果一直有个医生帮助赵先生控制好血糖,他不至于出现并发症。”
赵先生的回答,恰好可以解释50岁以下人群为什么不积极签约家庭医生的原因。“我觉得自己身体挺好的。看病也去大医院找专家,社区医生的水平行吗?”
针对痛点,浦东的解决方案是:探索家庭医生诊所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诊所是高配版卫生室吗?
村卫生室只能开药,做一些简单的伤口处理。而家庭医生诊所,配置了补液室,具备血液检查等基本的医疗功能。另外,诊所还有康复、休息,以及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徐文杰说:“诊所就像全家超市,可以买到80%的日常所需,还可以喝一杯咖啡,聊聊天。”
花迎雪认为,家庭医生不光是一个医生,还是一个社会工作者,需要开展特定的小组活动,利用诊所平台功能,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家庭医生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技巧,真正融入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家庭医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的家庭医生和家庭医生诊所里的家庭医生有什么区别?
徐文杰从“家庭医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出发,做出了回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挂号就要看病,这就意味着家庭医生坐诊期间除了看病,其他事情就做不了。而在家庭医生诊所,实行预约看病,医生看完当天预约的病人,还可以去做健康管理。
“在家庭医生诊所,我都会安排半天时间,去管理我负责的友谊村1000多户居民的健康,就像农民的自留地,管得好才有收成。”徐文杰说,“我觉得家庭医生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去治病,而是控制好全人口的健康,降低发病率。”
家庭医生诊所是分级诊疗的一环吗?
上海市提出,家庭医生制度在未来五年要做实1+1+1签约服务机制,让家庭医生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然而,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政策不到位、以居民为主导的个性化服务还不够等问题导致家庭医生制度难以落地。
今年1月,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与新区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肺科医院3家二级专科医院及川沙、合庆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签订了“2018年浦东新区川沙医疗联合体协议书”,这意味着13家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未来将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在推进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下,迎接新一轮的医疗服务供应链的改革。未来将依托医疗联合体,对患病人群进行分级:病情稳定者,全科门诊随访;控制不稳定者,通过工作室内医联体专科医生的诊疗,指导带教家庭医生制定诊疗方案;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其他转诊指征,绿色通道转至区域医疗中心——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人民医院院长孙万驹还指出,以医联体为平台,各司其职。比如综合医院为整个区域内的健康托底,专家下社区的主要任务是带教社区医生,提高家庭医生的医疗水平。
以合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人民医院的内分泌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等专家都设立了专家工作室,定期来看门诊、查房。花迎雪介绍,人民医院给家庭医生开放了专家号源、住院绿色通道,“通过微信群就可以预约上级医院的检查、住院,也可以随时得到专家团队的指导”。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