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浦东新区"水下森林"提升河道自净能力

2018-2-26 9:27:36发布83次查看

浦东新区列入市考范围的555条段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核验,实现了“基本消除黑臭、改善水环境”的既定目标。据浦东新区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介绍,这样的成绩背后有“生态修复”的功劳。
  书院镇五号港河水清澈透底,河面上的浮岛种植了不少的漂浮植物。但它曾是书院镇列入市考的三条重污染河道之一。
  是生态修复技术让五号港“脱胎换骨”。参与五号港整治的上海山恒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海弟告诉记者,公司开始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水质,在五号港内培育了一片“水下森林”——首先采用底质改良技术,接着又种植了水生植物、加入微生物、添加水生动物,逐步构筑了一个完成的生态链。“当污染源得到控制,借助这样的生态修复技术,能够让河道恢复自净功能,保持改善后的水质。”黄海弟说。
  他告诉记者,这样的“水下森林”培育技术,早已在高东公园获得了实际效果。“从2015年年底开始,我们在高东公园的水体里培育‘水下森林’,两年多的时间,公园水体从原来的黑臭,变成了3类水质,并且长期稳定,还形成了景观水体生态链。”
  黄海弟说:“最终形成稳定的‘水下森林’,通常需要6到12个月的时间,之后便能让河道拥有相对稳定的自净能力,如果能够控制污染,便能让水质保持在稳定水平,确保河道整治的成果。”
  类似的生态修复技术,被用在了浦东新区列入整治名录的不少河道。浦东新区河道办工程师王珊珠介绍,555条段市考河道中,有约20%采用了各种生态修复技术。
  “当污染源被切断后,各种异曲同工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在河道中培育水生动植物、完善生态链,有助于水质改善的速度,提升并维持河道的自净能力。”王珊珠说。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