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望达10万亿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将从今年开始继续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编制实施2018年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支持新材料产业推广应用相关政策,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
此外,工信部还将围绕优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做文章”,将加快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健全产业体系,完善和发挥产业专家咨询委作用,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促进新材料在军民领域双向转移转化。
经过各方努力,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我国还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例如,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芯国际前七大耗材中六类材料实现国产采购;南山集团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装备材料国产化率超过85%;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等。
工信部介绍,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产业政策的促进下,将保持这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并保持年均增长20%;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并能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制造强国提供基础支持。
“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
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近日表示。2013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全社会积极参与,“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
45项重点任务已完成,空气质量正大幅提升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2018年1月1日—28日,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20%。
在全面实现改善目标的同时,全国整体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硫浓度较2013年下降41.9%,74个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3.4%,比2013年上升7.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51.8%。
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指出,“大气十条”确定的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我国产业、能源和交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全国煤炭消费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由67.4%下降至60%左右。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完成电代煤、气代煤470万户,削减散煤1000余万吨。全国燃煤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占煤电装机容量71%。淘汰地条钢1.4亿吨。10205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实现24小时实时监管。下一步,环保部将会同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明确治理思路和具体任务,指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出台大气污染防治配套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散煤污染治理,抓好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治理,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
质量改善还需下苦功,不打监测数据歪主意
截至目前,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方面,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布设1436个国控监测站点,全部具备pm2.5等六项指标监测能力;在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方面,国控断面扩展到2050个,覆盖全国十大流域1366条河流和139座重要湖库,基本满足水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需求。饮用水源地监测覆盖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2856个县;在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方面,建成由38800多个点位组成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基本实现了所有土壤类型、县域和主要农产品产地全覆盖,同时形成了以卫星遥感与地面核查相结合的生态监测体系。
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表示,有的地方历史欠账较多,急功近利,不在污染治理上下功夫,而在监测数据上做文章。针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环保部零容忍,绝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各地环保部门已经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纳入当地“12369”举报受理平台,公众可以随时举报,并对地方查处结果进行监督。希望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环境质量改善重点放在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污染治理、严格环境执法等削减污染的硬措施上,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环境污染问题,绝对不能在环境监测及数据质量上打歪主意、动手脚。
督察整改要严格把关,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
此前,第四批8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已向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反馈督察意见。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表示,相关省(区)均表态要对问题一抓到底,整改到位。目前,各省(区)正在制定整改方案。下一步,环保部将对督察整改方案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措施有力;定期清单化调度整改工作进展,督促各地按时完成整改任务;针对突出问题,进行点穴式督察,推动有关地方扎实解决问题;适时对整改不力的地方,采取函告、通报、约谈和问责等措施,传导压力,压实责任。
截至去年底,全国核发钢铁、水泥等15个行业排污许可证2万余张,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钢铁、水泥等高架源排污许可证已完成核发。下一步,环保部将继续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完善法规标准和技术体系,加大无证排污监管执法力度,公开曝光典型违法案例,继续推动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的申请与核发,逐步实现固定污染源的全覆盖。
《民航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印发
民航局近日印发《民航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面向行业内外,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民航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持续提升民航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方案》提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民航科教创新大会精神和民航局《关于推进民航科技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按照民航局党组“一二三三四”工作思路和民航科教创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要求,组织实施民航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引领和带动民航科技人才队伍发展,提升民航科技创新能力。
《方案》明确,要坚持高端引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坚持创新机制与营造环境相结合、坚持分类管理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到2020年,实现造就一批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民航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建设一批民航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阶段性目标。重点培养和支持20名左右高层次民航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在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等民航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引领作用,能组织完成国家或民航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重大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领军人才;重点培养和支持50名左右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建设30个左右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方案》明确了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民航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民航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基本遴选条件、遴选程序和方式。其中,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要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研究方向符合民航发展需求和民航科技应用发展趋势,有广阔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引领实力,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业绩显著,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民航主要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方案》还要求,各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完善专家咨询、提供综合支持、开展绩效评估、营造良好氛围,做好人才的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工作。
《方案》明确,民航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包括民航安全、适航审定、飞行技术、机务维修、机场工程、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运行管理、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民航信息化和信息安全、通用航空、航空油料和航空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