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浦东29个市级经济薄弱村陆续“摘帽”,这得益于村级经济组织的“造血点”,授人以“渔”的帮扶,是“摘帽”的关键。
“我也去了不少其他的村看过,但要说干净、整洁,我觉得还是我们村里做得好。”
2月1日,62岁的黄佩英见到记者时,对近年来村里环境面貌的变化颇为自豪,她所在的老港镇大河村,去年成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而就在几年前,大河村和新区其他28个村,还属于经济薄弱村。
2013年上海启动农村综合帮扶工作。新区针对实际情况,分两轮对103个经济薄弱村开展帮扶工作,其中第一轮以29个村作为市级经济薄弱村。按照“不是直接对村民进行经济补贴,而是注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帮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本积累,致力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致力于城乡差距的缩小、致力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个本市明确的帮扶方向,新区创新帮扶思路,通过将帮扶资金变资产、29个村“抱团取暖”的方式,保证了村集体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
在今年新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9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
“抱团取暖”整合资金
改变过去“一镇一项目、一镇一公司,镇级自定运作方式”的方案,整合全部资金集中购买物业,将帮扶资金变成帮扶资产。
新区农委农村工作指导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以2012年12月20日的12点钟为基准,村集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元的村列为经济薄弱村(含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其中的一些村处于无资源可利用、无资产积累、无资金分配的‘三无’状态,已经影响到基本的社会管理工作的展开。”
2013年之前,浦东新区针对全区经济薄弱村的扶持方式是“一镇一项目、一镇一公司、镇级托底保障”的运作模式。但在实践后发现,该模式存在“项目不集中、资源不整合、收益不稳定、区域不均衡”等问题。
第一批29个经济薄弱村分布在泥城、万祥、大团、书院、老港、惠南、祝桥、新场和宣桥9个镇,相对比较分散。同时,按照市、区两级筹措资金进行项目化帮扶,浦东新区的帮扶资金共2.225亿元,平均每个村767万元,但这个额度,无法培育出稳定可靠的帮扶项目,也不可能新建或购买到像样的商业物业或工业地产,以保证经济薄弱村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了发挥帮扶资金的效用、增加帮扶效果,2014年,在市农委和浦东新区政府有关方面的协调下,新区经过反复论证,并聘请浦东投资咨询公司作为投资顾问,决定在帮扶项目选择上,改变过去“一镇一项目、一镇一公司,镇级自定运作方式”的方案,通过建设区级综合帮扶平台,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做大规模、利益共享”为标准,采用“区级统筹、抱团取暖、集中采购、联合发展”模式,整合全部资金集中购买物业,将帮扶资金变成帮扶资产。
购买物业,既要在资金上与2.225亿元的数额相吻合,又要考虑有比较稳定的回报。在经历了大约20个物业项目的评选之后,新区有关方面最终决定购买惠南镇民乐苑大居民乐苑商业物业。随着民乐大居的人口导入数量增加和该区域商业物业上市销售,有望缩短帮扶项目的运作周期,使“帮扶资金”变“帮扶资产”,让经济薄弱村更早地看到帮扶成效。
29个“房东”收益稳定
帮扶资金变成帮扶资产,29个经济薄弱村作为29个“房东”,收益正逐步上升。
在新区农委,记者看到了一叠厚厚的房产证,一共有53本,每本都有一页注记,密密麻麻地记载着29个权利人——各经济薄弱村的社区经济合作社,它们持有的物业正是民乐苑的商业物业。在办理产权证时,采取“确权确利不确地”的方式,以29个经济薄弱村共同共有的方式持有。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单位名义出租房产,只需缴纳少量的税费后,租金收入、商铺资产增值收益和租金收益将全部归薄弱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2014年12月,由2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发起成立了上海佳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帮扶资产,29个经济薄弱村则成为公司股东。同时,浦东新区推进帮扶项目第三方委托管理,经过公开招投标程序、集体讨论,最终选择一家专业公司作为第三方管理机构进行经营管理。
作为上海市保障房基地建设项目之一,民乐大居位于惠南镇西北部,规划占地面积6.04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16.2万人,承载着杨浦区、虹口区、静安区、黄浦区等区的动迁居民安置的重任。从2014年7月开始居民入住,民乐大居成为近年来浦东地区人口的导入集中区之一。
1月30日,记者来到民乐大居,在听悦路、拱川路一带,有不少商铺正在营业,有超市、餐饮店、银行、教育培训机构等等。
运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乐苑商业物业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大多为二、三层的商铺。从2016年4月份开始招商,商铺出租率目前在70%-80%。“这里的底层商铺以餐饮、商业为主,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引入的有老盛昌、大食堂等品牌店和连锁店,二、三层大多为教育培训类机构。”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大居商业配套服务的机构,运营公司此前也在宝山、嘉定等地经营管理商业物业。为了达到不同商业用房的规范要求,公司已经投资了1000多万元,对民乐苑商业物业的消防、外立面等进行了改造。
“目前民乐大居居住的人口约有5万人,商铺的人气不够旺。现在主要做的是‘筑巢引凤’,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据透露,公司目前正在与肯德基洽谈,争取在这里开分店。
随着民乐苑商业物业的运营,29个“房东”也逐步有了收益, 2016年共实现收益110.35万元,平均每村分配3.5万元净收益。2017年8月,该项目相关的物业已经全部起租;2017年全年预计实现收益271.2万元,平均每村8.5万元;2018年的收益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探索更多帮扶路径
浦东在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中,重点在于增加村级经济组织的“造血点”,不只是增加资金量,更是建立长效机制。
村民屋前房后,用竹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自留地里,种着青菜、大白菜等时令蔬菜,一些农家小院里还堆放着整齐的柴火,乡间小路两边还种着一株株银杏树……老港镇大河村的面貌仍旧保留着原始的乡间味道。
大河村去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大河村党总支书记周雪莲介绍说,大河村不仅保留着比较浓厚的乡村田园风味,春天桃花盛开,夏秋瓜果飘香,而且在乡村环境整治中,村民们十分积极地参与进来,做到了每一条路、每一条河都有人负责管理保洁。
2月1日上午,记者在大河村采访时,63岁的朱银仙刚忙完回来。“我今天早上6点钟就出门了,到10点钟才扫完回家。” 朱银仙说。
大河村有一支13名村民组成的道路保洁队伍,每个人负责一条道路的清扫工作。“每天我都会骑着三轮车,拿上扫帚、簸箕沿路扫,上午和下午都要扫,早上要扫4个小时。”朱银仙说。
周雪莲告诉记者,村里的保洁队伍是半志愿性质的队伍。“通过帮扶项目的运作,村里有了一定的资金收入,虽然现在数目不大,但保证了这支队伍人工支出的费用。而目前村里的河道疏浚、道路建设等主要通过项目投入,不是村里出钱。”
结合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大河村正计划推进乡村旅游,鼓励合作社和农户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充分利用闲置农宅,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同时结合大治河两岸果林、生态廊道建设等适合于休闲骑行的景观绿道,在绿色生态上做文章,实现生产和生态景观两相宜。
川沙的连民村是浦东新区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综合帮扶的74个村之一。该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联合相关企业成立民宿运营公司,开发独立式特色民宿。民宿主人采用外聘形式,支付村民房屋出租资金,一方面为村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为村民在民宿运营中提供了工作岗位,帮助解决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农村帮扶,重点在于增加村级经济组织的“造血点”,不只是增加资金量,更是建立长效机制。
新区人大侨民宗工委、外事工委副主任温映瑞曾在大团镇推动了美丽庭院的建设。他认为,第一批帮扶中采用“抱团取暖”模式,通过资金归拢投资物业,收益再分配到各个村,是目前阶段比较稳妥的、可持续的帮扶方式之一,尤其是利用专业团队帮助运营管理,可以解决过去将帮扶资金分散投入到各村所带来的不足。
“当然,我认为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温映瑞表示,还可以探索其他的帮扶路径,比如特色民宿之类的新经济组织的培育,利用好基本农田、家庭农场、果林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要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让村两委班子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做好村里的社会治理工作,还要推动村集体经济的重塑,为经济薄弱村“造血”。“农村帮扶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善面貌,更是为了促进经济改善、实现农民增收。”温映瑞说。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在帮扶的同时,新区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幅和绝对值继续位于全市和全国前列。同时,还完成了还对口帮扶奉贤区的任务。
除了对新区经济薄弱村进行帮扶,浦东还对口帮扶奉贤区,是全市唯一一个既有对内帮扶任务又有对外帮扶任务的区。
对外支援奉贤区,新区5年共出资1.5亿元,支持和帮助奉贤区的百村创业园建设,在奉贤区迫切需要的教育、卫生、旅游、民政四方面,新区商务委(旅游局)、教育局(体育局)、民政局、卫计委与奉贤区相关部门,签订了对口帮扶框架协议。通过产业帮扶、智力帮扶、管理帮扶、项目帮扶等,促进奉贤区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奉贤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在经济薄弱村“摘帽”的同时,新区农委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好浦东“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通过培育“职业农民”、积极扶持农业组织化发展、推进民宿经济、加大帮扶力度等多种措施,整合多种资源,服务农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新区农民收入不但连续多年呈现“两高一快”的增长趋势,而且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年均增幅达11.6%,实现了在2009年基础上到“十二五”期末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7年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农民收入增幅和绝对值继续位于全市和全国前列。
新年伊始,新区对下一段如何促进农民继续增收也有了初步构想,涉及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多个方面。新区农委表示,将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提供职业技能等措施,推动农民就业,让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有稳定的增长;推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水平;在加大农村帮扶力度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浦东特点的《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的细则措施,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为进一步完善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目前,新区农委、人保、财政等部门从缩小城乡差距和民生保障托底的角度出发,研究考虑对新区农保退休人员进行适当补贴,并适度考虑放宽涉农用工补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