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俯下身去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能更好地“以学生为本”,我们就一定能让冬令营成为孩子成长的幸福时光。
昨天一天的课程结束,在美丽中国志愿者老师协调下,上课学生的反馈在下午五点已经交到了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支教老师的手中。科技活动中心的陈沪铭主任在微信上要求支教团队:仔细阅读孩子们的感受,孩子们需要关注、鼓励,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喜悦是我们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支教老师连夜对收集到的学生感受进行了探讨,在学生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他们对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的喜欢和需要;也看到了他们对于自我的一份评价;更看到了他们对于当日课程学习的理解与感悟。对于有些学生没有得到奖品激励的遗憾,一早我们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上午没有课程任务的几个老师,自己出资为这些孩子添置了一些小奖品,来激励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呵护他们点滴的进步。
对于提出课程需求及对课程感觉有些难度的学生,支教的老师们在课间走近孩子们,与他们进行个别化的辅导与鼓励,针对学生的技能进行疏导与指点;支教老师更从这群孩子的个人特长出发,设计课程展示方式与内容,与孩子们进行提前的沟通,用平等、理解的心真正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支教老师的心与他们同在。
支教的老师除了课程的教学,还承担着带教的任务,在课堂、在办公室、在食堂、在微信上,结对的师徒互相探讨着书法临摹教学的特点、di模型课程的任务驱动、电子百拼课程的识图与实践、美术教学的基于学生特长的教学策略、机器人教学的空间想象与编程的关系等等。
支教已经第四天,虽然略感疲惫,但支教的每个人总感觉时间太紧、太快,他们总在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调整原本安排好的教学进度,希望在最后的结营仪式上,这群眼神中充满希翼的孩子能展现自己更美的一面。
支教,我们是用心的,更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