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事先并未宣传的情况下播出,收视率却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电视剧,还引得众多吃货深夜“舔屏”。从此,《舌尖》成为纪录片和美食两界的江湖传奇。2014年,《舌尖2》续写辉煌,成为当年爆款。但是,此后“舌尖”系列却一别三年。
2月19日8:00点,《舌尖3》终于在央视播出。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海报(图片来源:央视网)
2月19日晚,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正式开播,
第一期的主题是器具篇,
从陶器、青铜、铁器、瓷器,
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伴随着文明的不断前行,
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应用,
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
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
1分钟预告片
器具篇一开播,
章丘铁锅手艺、鲁菜、济南铁匠齐上榜!
章丘铁锅手艺
历经十二道工序
再过十八遍火候
一千度高温锤炼
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
直到锅如明镜
这就是章丘铁锅的炼造过程
在章丘打了一辈子铁锅,
当地许多铁匠都出自他的门下。
7道冷锻,5道热锻。
这道技艺历史悠久,
汉代时这里便是冶铁重镇。
大大小小十几种铁锤工具。
一千度高温冶炼,三万六千次锻打,
最终才能锻造出一把合格的章丘铁锅。
手工锻造铁锅行业曾经受到冲击,
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再次认识到传统铁锅的魅力,
在热爱手工的年轻人帮助下,
王立芳和其他已经放弃的老师傅们又重出家门,
在这个曾经的汉代冶铁技术中心,
章丘铁锅手艺又复兴起来。
这一特性,助力了鲁菜独有的制作方法
在第一集中,一共出现了两道鲁菜,
都与这有关——
煎转黄花鱼
在烹制中需要黄花鱼整体一次性翻转180°,
保持整齐不乱,汁水不洒。
这既是鲁菜技艺的高超,
也得益于铁锅内部深,适合煎转的特点。
食材在翻勺时从锅体自然内翻,
不会产生外抛。煎转出的黄花鱼,
外表酥脆而肉质细嫩,入口含化。
九转大肠
需要不断烧 ,而铁锅厚薄恰当,
光滑紧致非常适合制作这道菜。
在刀具介绍里,
济南铁匠李士贞一家世代制刀,也榜上有名。
他的技艺秘而不宣,
打出的刀声若龙吟,切姜如玉。
一起来感受下菜刀的“龙吟之声”
▼
《舌尖三》一经播出,
朋友圈瞬间沸腾了,
第一批“铁锅代购”已经出现!
章丘铁锅就成功上了微博热搜,
随手一搜就是吆喝着要买锅买菜刀的人
▼
就如我们无法预知忠厚的章丘铁匠王玉海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不善言辞的他在镜头前娓娓道来,他和父亲的故事让我们触动。那不只是铁锅。
器物,是我这一集重点表达的内容。铁锅、菜刀、案板、灶、泡菜坛子,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烹饪史和我们对家乡的记忆中,它们的存在和呈现,不只是它们的美,这背后是工匠们的精神和我们的原乡,谁不愿踏上返乡的路途,虽然我们永远无法回到起点。
美食消散,器物永恒,一口锅、一把刀、一个柴火灶,就像食物后面的味道,关乎的是儿时的记忆和一代代链接的情感。
于是,几番波折,最终王玉海和老父亲的板车买铁故事留了下来。实际上更让人咀嚼的是老父亲王立芳的人生态度。
八十三岁的老人,他定定地看着你,“不后悔,多么清心,一个铁砧一个锤啥也不管,在那儿抽着烟干着活多么舒坦,干这个很好。”实际上常年的铁锤敲打声刺激,他耳朵需要大声吆喝才能听得清,但内心却安静清凉,这也是他长寿健康的秘诀吧。
美味的产生从来离不开专业的器用
有温度的器用是美食真正的摇篮
一口锅,万种味,
这才是美食的标配!
感谢这群仍在坚守传统技艺的人,
是他们对这门技艺的热爱,
让我们感受到了现代工艺不能替代的美!
它究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有记者采访了导演刘鸿彦。
由纪录片导演刘鸿彦担任总导演和总制片人。
在《舌尖3》的创作团队里,有新老导演思想的碰撞,有外籍摄影师的加盟。这是《舌尖3》想要超越以往的视听感观,以图寻找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的除了《舌尖》品牌的号召力,更多的是他们对纪录片的执着,对团队的热爱。用导演刘鸿彦的话说,“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从2017年4月到现在10个多月的时间里,《舌尖3》剧组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拍摄地点110多处,调研采访300多人,拍摄美食400多道,素材量最大的一集达40多个t。
做惯了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舌尖3》对声音的极致追求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一个炒菜时的火苗镜头,在不出意外一遍通过的情况下,前后至少要分别收3遍音才能达到导演组的要求。
“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一再跟所有的导演强调,而且专门让我们的录音指导给录音师都开过会,就是提我们在声音方面的要求。我们要求所有的画面肯定都要有同期声,我们对于这个声音的追求到后来挺‘变态’的。”
以往的纪录片里,民乐很少被使用,为了更多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舌尖3》中将民乐与现代音乐进行了融合。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不了解民乐,尤其是民乐有很多各种稀奇古怪的乐器。我们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创作。比如说对福建最古老的南音做一种改变;比如像云南也是取材当地民歌做了改变和变奏。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让观众更多地再去了解一下我们民族音乐不一样的面貌,时尚的面貌。”
由于拍摄制作时间紧张,导演刘鸿彦对每一集都制定了严格严谨的时间表,团队每天大都需要拍摄高达14个小时。
拍摄中,剧组对外一致保密,不能提自己正在拍《舌尖3》。一是怕引起围观,影响拍摄的真实感;二是对拍摄内容的保密。曾经在拍摄现场,摄像师大哥“匿名”与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协调沟通了半天,拍摄才得以顺利进行。
拍摄中,往往需要辗转多地,剧组乘坐的高铁常会在无名小站仅仅逗留一两分钟。为了将十几件拍摄机器和行李在短暂时间内搬下高铁,剧组练就了“乾坤大挪移”的本领。
“我们设备量特别大,十几个箱子都是少的。很多地方坐火车高铁,尤其是小站就一分钟停车时间,十几箱子都得算好了,一个门不可能下来,两个门赶紧下,一下完车立刻开走,都是这种抢时间的状况。”
▲豪华坐骑之“游艇”
为了追溯食物的原料,工作人员田间地头跟农用工具为友,上山下海和风雨为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能用的都用上了。这些接地气的交通工具跟我们想象中的出入是大了点……
这么优秀的纪录片,
拍摄过程真的不易!
看着这样的良心之作,
吃起饭来都格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