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的上海人在这里!
相同职位,市中心上班一定工资更高?
地铁的规划、建设有没有放慢?
三甲医院、重点学校为什么扎根办分布?
首期吐槽特辑,很多乡亲反映特别认同“规划焦虑”。
“规划焦虑”是什么?我比喻成找不到情报。
乡亲听着组织的电波(政府公号),记下摩尔斯电码(规划详情),但就是拉不出情报(开发洼地)。
上海西南成片处女地,很多地方必定翻天覆地,但想找到潜力股,你必须要有卓越思维。
任何规划从论证、出台、实施,都有内在逻辑。看不清规划方向,实质是没找到规划的逻辑。
值此新春佳节,我先抛砖引玉,解读上海的发展密码——“电车之光”。
地铁引力
上海90年代扩城,造了第一条地铁,就是1号线。
1号线最初试运营是从锦江乐园到徐家汇,后来不断延伸,最南端到了莘庄。
从1号线到13号线,城市靠地铁推动建设。每造一站地铁,都会给周边地块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阿拉西南因此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徐家汇、南方商务、莘庄约在2000年左右就确立了格局。
这段时间的发展,我开脑洞叫“地铁引力”。因为城市依地铁而兴,上海也终于凤凰涅磐,重新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不过,“地铁引力”非万能灵药。到了今天,乡亲们肯定深刻感受到了它的弊端——虹吸效应。
什么是虹吸效应?就像《笑傲江湖》里任我行,武功最强的人能吸走其他人的内力。
地铁缩短了郊区与市区的通勤时间,但市区也吸走了郊区的人气。早高峰时候,1/9号线徐家汇方向的人群肯定大大超过反方向,莘庄、古美、九亭成了潮汐城。
这很简单,因为市区资源好。500强公司、高档餐厅、三甲医院,吸引着郊区乡亲往这儿跑。反正乘地铁也就40分钟。
但如此一来,地铁变得拥挤不堪,早高峰至少等两班上去;市区、郊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都违背了规划者的初衷。
因此,“地铁引力”开始被反思。这些年地铁建设放慢了,反而一种过时的交通工具复兴——有轨电车。
电车之光
有轨电车相信乡亲们不陌生,民国电影经常出现。
到了今天,电车也升级换代。其运行原理等同地铁,更快更环保。欧洲遍地电车,松江目前公示6条,浦江沿岸也有规划。
这种代表未来的发展模式,我开脑洞叫“电车之光”。
乡亲们可能想不对啊!电车虽然外观时尚,但里程短、运能少,不符合城市扩张的规划。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复兴它?
答案很简单。如同“地铁引力”的虹吸效应,“电车之光”也有自己的内在演化——鲶鱼效应。
什么是鲶鱼效应?好比《神雕侠侣》里一灯大师,传自己的内力给外人疗伤。
电车的所谓短板,在于不能为市区输入规模化的人气。如果吴泾到龙华有沿江电车,吴泾乡亲不可能一天到晚坐。毕竟没地铁方便,而且也不能换乘。
但这反而为吴泾留住了人气,就地建设办公、商场,甚至承接市中心500强企业资源。郊区“潮汐城”的标签,渐渐变为“产城融合”。
因此,电车表面看不中用,但其实乃解决“地铁引力”的一颗灵丹。
一带一路
“电车之光”更厉害之处,是无形辐射。
如果乡亲观察力强,会发现这些年郊区的办公楼、商场越来越多。而且,市区的三甲医院、重点学校也扎根开办分部。
这就是无形的“电车之光”。无论是成本考量、利润驱动、行政命令等因素,市区资源主/被动外溢郊区,已经成为趋势。
更何况,“电车之光”的鲶鱼效应越来越大。
2017年,市中心写字楼的空置率创下八年来新高,租金单价连续五年不涨。相反,郊区商办租金飙升,闵行商场截流徐家汇的消费人群。
乡亲们最切身感受到的,非楼市莫属。闵行与徐汇的房价差缩小,一套徐家汇老公房或许换不了颛桥商品房。
将来,我估计西南的”电车之光“会双向辐射。一头往黄浦江、杭州湾的水带,一头往嘉闵高架、g60的公路,昵称“一带一路”。
一带撑起浦江沿岸的龙华、吴泾,两处在2035规划为西岸caz、南部中心;坐拥海岸线的奉贤、金山,或被打造杭州湾湾区的北枢纽。
一路串联闵行的七宝、莘庄、梅陇、颛桥,等于打通南虹桥、城市副中心、南部中心;g60走廊给了松江更广阔的腹地。
2035年,上海将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若不想被“规划焦虑”折磨,就得武装自己的头脑。
用卓越思维,读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