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你还会除夕“熬一宿”吗?还会特意换上新衣,挨家挨户拜年吗?有人说现在年味儿大不如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盼着过年了。到底是年变了,还是你变了?上海人老底子的年到底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快过年了
许多网友都在网上表示
“年味淡了”
“越来越没有过年的氛围了”
“怎么这么快就过年了,仿佛几日前才过完年”
。。。
现在的年味已经没有小时候浓了
与许久不见的伙伴聊天谈笑
放着鞭炮,玩着游戏
吃着一年到头难有的肉食
……
小时候的你
对过年是万分的期盼
总会有一大家子的亲戚团聚在一起
父母长辈们在聊天
一群兄弟姐妹在弄堂里玩耍
好不热闹
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场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变得越来越远了
变得越来越让人怀念从前
而这些老上海的过年习俗
侬还记得伐?
家里还保留了多少?
老上海的过年习俗
腌腊肉
一到腊月,上海阿婆就开始准备腌腊肉了,去市场选肉、调料、腌制、然后挂在竹竿上风干,每一样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来。
还记得小时候,弄堂里每家每户都会挂在屋檐下。除夕和春节团圆饭,腊肉会切成薄片,放入砂锅一起煮,味道超棒!
焋 糕
以前上海人过年还会吃焋(zhuàng)糕,焋糕也叫蒸糕,小时候还有专门的童谣:
焋糕焋只金元宝,
事业顺利运道好,
来年忙仔点钞票;
焋糕要焋顺风糕,
盼望开年天气好,
粮食丰收产量高…
对老上海宁来说,觉得没吃到这块糯米糕,这个年就过的不完整。“糕”与“高”同音,吃的是祝福,祈祷和和乐乐滋润高兴,愿生活节节高。
八宝饭
八宝饭寓意团团圆圆,是上海人过年必备年货。好的八宝饭光是豆沙,就要不停地炒上两个小时,吃起来会特别细腻。每年过年,老字号的八宝饭都会很快抢售一空。
大红肠
虽然山林大红肠在上海随处可见,但过年还真的少不了这道菜~无论是放砂锅煮,还是当下酒菜,都是饭桌上耀眼百搭的存在。(而且这种熟食太给妈妈们省事了!)
糖汤茶
在腊月上海人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习俗:早晨起来要喝“糖汤茶”!也就是一些人口中的甜汤~有蜜枣、莲子、冰糖等等,滋补又温暖。
除了吃以外
上海人过年前要做的事也不少
在过节之前,这些事也要一件件完成
掸檐尘
在上海,从腊月下旬起至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称“掸檐尘”。
掸檐尘是个隆重的事情,儿时是要一起帮忙的。老话叫“越掸越发”。
在上海话中,“尘”与“陈”谐音,所以也叫“掸陈”,寓意掸除“晦气”。同时,这一阶段,人们都要剪指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擦洗器皿,干干净净,辞旧迎新。
囤年货
现在买东西方便了,准备年货很多上海人都选择在网上购买,各家“静悄悄”地下单,再默默地收货。
不像以前,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需要自家做准备。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在厨房忙前忙后的身影,做的最多的可能就是爆鱼和蛋饺了……
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这天晚上,每家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上好鱼好肉、蛋饺、酒、果品,十分丰富。
祭灶日这天,上海的传统食物是粽子糖、麦芽糖和糯米团子,又甜又粘的“糖衣炮弹”,让灶王爷只说好话。
贴春联
贴春联这件事在过年前要做的几件事中,尤为重要~不同的对联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虽然现在很多人家都贴的是银行、单位发的对联,但期待来年更好地愿望始终没变~
上海有些人家不喜欢买现成的,觉得少了一分味道,家里书法写得好的人家往往会贴自家的手写春联。
添新衣
每到过年,阿拉上海宁都讲究穿新衣,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买新衣服。旧时讲究直接让裁缝做,全家上下,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送旧迎新的意思。
做完了这些
就等着除夕的到来啦!
辞旧岁,迎新年~
一家人和和美美团聚在桌前
聊聊家长里短、一年的见闻
年夜饭
除夕之夜的一顿年夜饭,上海人最为看重。吃年夜饭也有许多讲究,对上海人来说,肉圆、蛋饺是必不可少的。
肉圆象征团圆,蛋饺寓意招财进宝。这天吃的每一道菜,都有讨口彩的叫法,图个吉利。
比如:菠菜因为梗长,所以叫做“长庚菜”;青菜色绿,所以又叫做“安乐菜”;黄豆牙因形状像如意,所以叫做“如意菜”;火锅会边吃边烧,热气腾腾象征家道兴旺发达;饭里须预埋荸荠,吃饭时用筷子挑出来,叫做“掘元宝”。一般不将鱼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放高升
在上海,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放鞭炮也称“放高升”,非常形象,也十分讨喜,步步高升,全城在一片爆竹声中,送旧迎新。
压岁钱
除夕晚上,家长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所以每逢过节,要准备好压岁钱。以前用的铜钱,中有方孔,用红绳将钱币贯穿起来,放置在床脚,驱避邪恶。
现在都流行直接给红包了,这应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每年盼着盼着就只等这一刻!有多少人和青春哥一样,小时候的压岁钱都上交了呢?
守 岁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夜过去就是正月初一,所以许多家庭,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而是围着电视守岁,边说边笑,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看春晚也早已成为全国各地的过年必备。
烧“头香”,撞“头钟”
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香的地方,龙华寺则是撞头钟的地方。到龙华寺撞钟祈福,是上海人最传统的迎新年节目。这一习惯至今还保持着……
一直都在那里
说到底还是我们变了
不再注重形式感
也不再注重人际交往
如果你嫌现在的年味淡了
不如把上面的年俗一件件打卡
重温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