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丰富的时代
人们往往很容易忽略
身边一事一物的珍贵
每逢过年
许多人更是常常感叹
怎么年味越来越淡?
前不久,当“话匣子”发起《1978年,我们如何过春节》的征集活动后,许多“花粉”重拾40年前的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后,终于发现:
原来不是年味淡了
而是如今我们买一双新鞋
穿上一件新衣服
都已变成寻常事
我们的生活早已变得
月月是年
天天是年
上世纪70年代
人人都要凭票买布
而每户人家的布票永远都不那么够用
对一个好裁缝的评价
常常都是“他很能省布料”
一段名为《巧裁缝》的资料片
片中这样说到:
“
早先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做一套中山装谁都知道要一丈五尺布,一丈四尺布裁一套中山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它必须运用紧密排料……裁缝师傅们说,能给顾客节省下几寸用布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
每个家庭主妇都是
精打细算的能手
市民王健秋至今回忆起那段
母亲精打细算着布票
为家人置办衣服的时光
仍觉得历历在目: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记得我妈妈那个时候非常会计划,把家里姐姐妹妹,她是统筹安排,今年是谁明年是谁,还有凑着买被里被面,都在这里面了。
”
那时候
过年能穿上一身新衣
绝对是一种幸福
买得起一双皮鞋
也是一种幸福
还记得曾风靡一时的
“765”皮鞋么?
不代表某个款式
而是实实在在的价格
人民币7元6角5分
这种幸福开始越来越多
1979年还发生了一件
对当时中国服装发展颇具影响的事
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
带着自己的设计和8名欧洲模特
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两场服装表演
在上海服装总公司从事新品种开发工作的
徐文渊回忆说
那场表演为国内服装业
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就在第二年
她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首任队长
这支在1980年由上海市服装公司
成立的时装表演队
从此成为传播最新时装理念的使者
那时,徐文渊感觉很幸福
告别黑、蓝、灰
80年代的色彩开始五彩斑斓
也从最早的柜台式
悄悄变成了开放式
当时在一家商店当营业员的华慧虹回忆说:
“
因为柜台是我的东西在里面,你要我给你。开放型的刚开始的时候很紧张,要自己把所有的商品放整齐,以顾客为主,供与求的关系以市场为主导,开始有提成概念了,服务水准也在提高。
”
90年代
港台影视剧的风行
让牛仔裤、蝙蝠衫、学院风、
老板裤、吊带裙掀起了一阵潮流风
这些香港服装品牌在上海的商业街上
大声播放着流行歌曲
门庭若市
1997香港的回归
许多国际大牌更是从香港这扇窗涌入内地
王健秋曾是南京西路上第九百货的董事长
他说从那时开始
人们追求的不再只是穿
而是穿和戴
于是当年他和同事一起
在南京西路打造了名表珠宝一条街
这条街至今都还在
上海成为全球品牌的汇聚地
而中国也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大国
而当下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
奢侈品又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穿戴诉求了
他们要的是更多元、更个性
经营着众多潮牌的兴业太古汇商场
人气并没有比平时旺很多
因为年轻人不再会因为过年
去特意买一件新衣
对于他们来说
只要愿意随时可以
而40年前
这家商场所在的南京西路石门一路交汇处
正是王健秋买下人生第一件羊毛衫的
开开羊毛衫店
王健秋回想起当年的许多片段感慨地说
那段因为一件衣服就会喜悦不已的时光
固然珍贵
但是只要细细玩味
其实现在的生活才更幸福
不是年味淡了
而是日子好了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