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松江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创建之列。全区7个涉农镇77个村补短板、提水平,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提升了农村湿垃圾就地处置技术,拓展了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具体做法是:
科学谋划,巩固垃圾分类模式。
对表排摸,梳理问题。年初,对7个涉农镇对照国家住建部示范村的创建标准开展实地调研。制定方案,政策保障。制定《(2017年松江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进方案》和《2017年松江区垃圾分类减量奖励补贴方案》,明确了在农村地区开展湿垃圾就地处置技术提升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明确补贴,从政策上保障垃圾分类示范村的提升。试点先行,全面覆盖。确定以泖港镇和叶榭镇为试点,以点带面,形成经验,召开区级现场交流会全面推动其他涉农镇按照试点镇的标准有序推进。
完善设施,夯实垃圾分类基础。
更新完善农户分类桶。由各镇村委会为单位为每户农户配发60升干湿一组分类桶。完善分类收运设施。完成240升四分类垃圾桶配置,配备车辆,各种垃圾全部做到分类运输和处置。改建标准化垃圾房。全面完成涉农镇115座农村垃圾箱房的标准化改建任务,并统一更名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
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化利用能力。
注入新鲜“血液”,提升积肥池的科学化处置能力。各镇积极探索尝试,叶榭镇用纳豆菌(8b菌) 投入积肥池内,泖港镇用环保酵素(湿垃圾制作) 进行浇灌,新浜镇采用阳光堆肥法等,有效缩短了发酵周期。建设村级处置站,丰富湿垃圾处置手段。在新建村和徐厍村2个村试点,各配置2吨级的湿垃圾生化处理机和粉碎机,使原先大量难以消纳的藤蔓垃圾实现资源利用。引入第三方服务,实现农村废品回收网络的全覆盖。7个涉农镇创新管理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废品回收,形成“村级交投站一镇级中转站一区级资源物流中心”的资源回收网络,采取农户自主交投和企业上门回收的方式,日均收运可回收物14.45吨。
发挥五员作用,促进垃圾源头治理。
绿色账户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将原来的保洁员升级为垃圾分类四位一体的战斗员即监督员、宣传员、分拣员和收集员,解决垃圾分类最后“一百米”。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把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同时与村民签订了《宅基地环境卫生保洁协议书》,通过张墙公示明确村民的责任,与村“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直接挂钩。长期营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與论氛围,使垃圾分类理念家喻户晓,努力做到入脑、入心、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