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强调'全覆盖',还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把容易听到的呼声'听进去',还要能够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重视那些易被忽视的群体和问题。”——《解放日报》
控江路街道领导干部带领工作团队,在面上确保全覆盖基础上,重点针对居民区“六必走”、“三必访”对象开展调研,深入基层“问诊、把脉、开药方”。
问诊:现场调研 倾听民意
小新:“我刚来上海,又是上班族,和居委都不大接触,居委会具体办理哪些事情我都不熟悉。”
小白:“我是单位的文艺骨干,喜欢唱歌和跳舞,不知道居委会有没有这种团队,怎么报名参加?”
老王:“我们年纪大了,经常遇到事情想找居委、物业,却一下子找不到联系方式,急得发愁,能不能有一份便民服务电话菜单?”
街道大调研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大调研办公室迅速行动,及时召开党建办、自治办、服务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对问题进行“把脉”,积极寻找解决“药方”。
把脉:认真研判 找准症结
1、宣传面还不够广泛。
尽管街道通过线上线下、多层面多维度对社区及居民区工作进行宣传,比如线上有“控江多代屋”、居民区“一居一官微”等线上平台,线下有居民区“三会一课”、组团式服务、帮困送温暖等工作,但对服务项目、活动项目的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宣传面不够广泛。
2、对社区各类群体关注度不平衡。
对于居住在小区内的老中青少幼等不同类型群体,关注度不平衡,往往对善于“发声”的群体关注较多,对新上海人、在职人群、不常“发声”的群体关注较少。
3、需求资源对接还不够精准。
尽管小区软硬件资源越来越丰富,硬件上,不仅有街道层面的党建服务中心、睦邻中心等向居民群众开放,而且居民区的党建服务站点、睦邻点也供党员群众开展日常活动,但这些公共服务资源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公共服务资源怎么更好地惠及社区居民,想的还不深不透。
药方:对症下药 做好个性化社区事务“百事通”
街道为25个居民区制作个性化的社区事务宣传折页,做到“一册在手,事务全通”。
个性化宣传折页包括“我们的家园·在这里、我们的干部·在行动、我们的团队·在一起、我们的服务·在身边”四个版块,详细介绍了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的基本情况、管辖范围、居委地址、党群团队、全岗通制度,以及居委、物业、医疗、水电煤维修等办事电话,并且还公布了居民区班子的集体合影及服务宣言。
制作完成后,将通过大调研走访、组团式服务等形式送到每户家庭,切实让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深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