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瑛)近日,备受瞩目的舞台剧《繁花》在酝酿、筹备了三年之后,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正式首演。
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此前已有评弹版本问世,王家卫的电影也在筹拍之中,而此次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与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台剧《繁花》,也终于得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相对于35万字的小说,3个多小时的舞台剧版本无疑在容量上是个“微缩版”。不过,制作方曾表示,《繁花》将制作成系列剧,这次推出的只是第一季。而第一季的故事主要以沪生、小毛、阿宝三个童年好友的经历为经线,在横截面上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李李、姝华、银凤、汪小姐等人物的命运。
整个剧本结构以1960年代和1990年代的片段交替叙事,平静喧嚣交替,呈现的是两个年代的差异、人物命运的映照,但却都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导演马俊丰是一个非上海籍的80后,他坦言,自己是通过电视和历史资料这样的第二媒体,来认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但他也一开始就表示,自己并不想做怀旧的事情。“我们也不是排上海,而是在排金宇澄笔下打动我们的那一部分上海,在读原著过程中引起我们情感涟漪的一部分东西。”《繁花》刚刚确定话剧版权的时候,金宇澄曾表示不要用上海话,但最后全剧全程用沪语演出。为了区分时代感,剧中60年代和90年代的人物在口音上也会存在细微区分。诸如资深老演员张芝华饰演的小毛娘,是1960年代生活在大自鸣钟地区的中老年角色,她的发音在某些时候就有轻微的尖团音。在舞台美术设计方面,舞美设计师李柏霖说,在上海走访的日子,很多东西都让他印象深刻。那些永远拉到密密匝匝并且绕着圈的电线杆、老弄堂里支出的衣架,法国梧桐树叶细密的纹路,这些和上海密不可分的意象,最终都成为了舞台上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