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科创 好“戏”连台 精彩可以预见
2018-2-5 0:00:00发布80次查看
新名词里预览 申城科创前景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2016年11月,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开工建设。装置外观上是狭长型建筑,加速器长200多米,建筑总长500米左右,好似一柄光剑。这柄“光剑”有两个重要波段:“水窗”(波长2.3-4.4纳米)和“磁窗”(波长1-2纳米)。 “水窗”是目前唯一可以对生物活体细胞进行无损伤三维全息成像和显微成像的“第四代光源”,由于成像时间精度达到飞秒级,它把生命科学带入了“分子电影”时代。
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有软有硬,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领域,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去年年底获批启动,是国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它具有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不能比拟的平均亮度,真正成为解决多学科前沿重大科学问题所需要的装置。该装置建成后,将为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多学科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过程探索、先进结构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形成独具特色、多学科交叉的先进科学研究平台。
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基于关键技术、重大产品、产业链,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基本骨架和节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它是能直接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平台,要通过科技创新给上海带来实惠。目前,已经规划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主要瞄准国家和上海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创新创业服务,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有望在此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创新企业加快孵化。到2020年,本市将培育形成约30家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同组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
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
这一计划将从大规模的表型数据出发,系统刻画健康、亚健康、疾病、特殊才能人群的表型特征,实现遗传与发育基础研究与健康管理及医疗应用的接轨,发展个性化健康调控策略和个体化防诊治医疗方案,为精准医学、精准健康和大健康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原创性成果。目前上海已经与美国、欧洲的多个国家科学家取得联系,得到了海量数据。“人类表型组计划”已经成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的又一战略制高点,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并将引领生物医学发展。
见习记者 郜阳
市科委主任寿子琪
推出科研新项目 打造全球影响力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更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一年。在市科委主任寿子琪看来,进入新时代,上海科技工作可以施展的舞台更大,可以作为的领域更广、干事创业的条件更好。“我们唯有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才能无愧于我们的使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也理应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创造出新的不凡业绩,创造上海科技工作的辉煌。”
启动新一批大装置建设
全力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是上海科创建设的“重头戏”。寿子琪坦言,“从我们市科委来说,比较大的任务就是张江实验室如何升级为国家实验室。”今年,上海将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在全面推进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已建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同时,启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装置等新一批大装置建设,为张江实验室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积极承接和实施国家重大专项,是上海科技的光荣和使命,也是上海提升创新高度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蛟龙、墨子号、悟空、大飞机、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航母等国家重大任务中,都有上海科技创新的身影。“目前,我们要将手中承接的16个国家重大专项,该落地的尽快落地,要尽可能地解决好专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国家启动的2030重大专项,上海要加强主动对接,争取更多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户上海。”
打造研发与转化平台
从国际经验来看,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连接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有效桥梁。今年,上海继续打造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深入推进“5+1”的功能型平台建设任务,争取在工业互联网、临床研究、低碳技术、北斗导航、智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工控安全服务等领域论证启动一批,在材料基因组、科技创新资源数据等领域研究策划一批。
上海科创还将主动融入长三角乃至全球创新网络。构建高水平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积极倡导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新兴产业联盟等开放性合作平台,建设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深化区域内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机制,试点“创新券”部分地区的通用通兑机制,推进g60科创走廊等载体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上海不仅有“高大上”的举措,更有诸多接地气的科普实事,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作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主战场,上海科技馆一直努力建设世界级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为不断提升上海创新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马亚宁
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
个个项目瞄准世界最前沿科技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域在张江。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复旦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以贡献促共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
金力介绍,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具体方案是“一计划两中心”行动: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生命与健康),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信息技术),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交叉)。
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由金力教授亲自领衔。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国际科学界发现亟需全面研究人类表型组,补充所需信息的另一半,并对基因、环境、表型之间的多层次的关联、整合以及三者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全面解读人类生命健康密码提供科技支撑。“人类表型组计划”已经成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的又一战略制高点,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并将引领生物医学发展。
在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下,复旦大学将联合全市优势资源,系统刻画健康、亚健康、疾病、特殊才能人群的表型特征,实现遗传与发育基础研究与健康管理及医疗应用的接轨,发展个性化健康调控策略和个体化防诊治医疗方案,为精准医学、精准健康和大健康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原创性成果。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进入纳米尺度,工艺难度与成本激增,硅集成电路的可持续发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实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类对“智能制造、智能生活”的追求,人类开始探索多功能集成的混合集成技术。
在上海建立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将着力开发下一代高迁移率材料与器件、新型发光与显示材料与器件,以及传感材料与器件,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在新型信息材料与器件领域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复旦计划,该中心通过5-10年的建设,建设成为全球微电子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创新功能性平台,成为上海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力最后介绍,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就是充分利用上海在脑科学研究方面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优势,开展类脑人工智能算法、重大脑疾病智能诊断、新药智能研发、类脑智能机器人等研究,同时开发脑信息采集芯片和可嵌入的脑疾病治疗芯片,发展基于脑原理的智能计算芯片。预计到2020年,建立脑科学大数据平台,在解析大脑运作和信息处理机制、设计新型高效的类脑人工智能算法、类脑计算芯片和脑治疗芯片、研究类脑智能计算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类脑技术在疾病诊断、新药研发、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金力表示,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个个项目均瞄准了世界高科技的最前沿,尤其重要的是,中心构建的是三个开放性大平台,中心以“复旦”命名,但所有科研都不再是复旦一家高校的项目,彻底地打破围墙。
本报记者 张炯强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
让科研“国宝”有更多“上海烙印”
在张江,在日渐林立的大科学装置群背后,在数不清的年中无休的实验室与生产线上……他们总是奋战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探索的最前沿。“我们还可以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多力量。”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如是说。
这支被誉为科研“国家队”的创新“精英之师”,2018年更是矢志要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王牌主力军”。
打磨国家实验室
在科创上海的张江核心区,最闪亮的“金字招牌”无疑是去年9月揭牌的张江实验室。既打造以光子科学领域为主的世界级基础大科学设施群,又凝练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两大攻关研究方向,还形成两者的交叉方向——类脑智能,张江实验室“1+2+1”的布局已经明晰,到2030年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行列的目标也已明确。王建宇告诉记者,张江实验室在着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道路上又取得了不少进展,组织框架已基本成形。
与此同时,总部设在合肥的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也正在筹建上海分部。王建宇院士表示,墨子号卫星由中科大、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为主联合研制,2017年墨子号在轨运行一年,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不仅星地量子通信实验充满“上海元素”,由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研制的量子计算机样机也在上海诞生、发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也积极参与量子科学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量子科学研究会有更多‘上海烙印’。”王建宇自信地展望2018年。
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和张江实验室,都有望跻身我国首批国家实验室。
建造大科学装置
据王建宇介绍,今年是推进大科学工程建设的重要一年。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去年成功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这是人类已知的最高激光脉冲频率,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今年底计划全面建成;张江最著名的地标、“鹦鹉螺”上海光源是国际上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二期将再新建16条光束线站,其中今年便将有部分新光束线竣工,预计到2020年,上海光源将有近40条线站建成并向用户开放;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可望于明年向用户开放。
王建宇介绍,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是国内迄今投资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投资将超过80亿元。它今年就将动工,从张江延伸至罗山路的地下施工,也将考验上海的建筑水平。建成后,它将成为我国科技在国际上从跟踪、并行到实现引领的代表性科研“国宝”。
更多大手笔大平台
王建宇指出,2018年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攻坚突破年,面对上海各区县纷纷抛来的“绣球”,上海分院各研究院将重点聚焦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凝练各自优势学科领域的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对接,深入了解地方产业需求,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转化链、转化链相互交织与支撑的完整链条。比如,嘉定的微系统与集成电路平台,虹口的军民融合平台,青浦的高分数据中心等。“科学院将竭尽所能地建好这些平台,大家一起加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列中来。”
在中国科学院“三位一体”的办院宗旨中,“国家思想库”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王建宇表示,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国家思想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上海分院非常鼓励科学家参与大众科普。 本报记者 董纯蕾
上海交大副校长奚立峰
为重大项目提供智力支撑
从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科技创新聚集区建设,到重大科技项目、城市治理发展,近几年上海交通大学围绕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从主动统筹布局逐渐全面深入参与,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上海交大副校长奚立峰教授说,上海交大将继续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奚立峰透露,上海交大正在张江建设的李政道研究所,将以学术大师为核心,吸引一群世界顶尖科学家,历练一批属于中国自己的顶级科学家,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形成国际上引领性的重大科学研究前沿,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打造属于中国的世界顶级研究所,为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上海交大积极推进张江科学园和医学院浦东校区建设,同时将在张江科学园建设超快科学中心、材料集成设计与可控制造科学中心、同步辐射肿瘤诊疗一体化研究中心,以及代谢与发育科学创新平台和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平台。
在上海市首批布局的18家功能型平台中,上海交大牵头组建临港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正积极探索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计划在未来成为我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与核心技术策源地;临床研究功能型台正规划“思南医学健康创新园区”,在药物领域的创新研发上,打通从“产品到药品”的最后一公里,在未来成为上海生命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此外,学校还先后成立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中英低碳学院、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交叉学科平台,积极策划首个对接军民融合战略的数值反应堆技术功能型平台、对接国家海洋战略的深远海装备研发与验证功能型平台、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医疗机器人功能型平台等。
上海交大近年作为上海重大科技项目提供创新型大学的智力支撑,比如在c919国产大飞机项目中,与中国商飞深入合作,共建了民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中心、民机维修工程中心等联合研究平台。“类似的合作还有核电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这样的工作体现了上海交大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办学使命。”奚立峰教授说。
“在人才支撑方面,上海交通大学自1999年起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批校友及师生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奚立峰表示,作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上海交大正推进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成长链,同时与政府、企业合作,以“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为核心,打造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助力上海市南部科创中心建设。
本报记者 易蓉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