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彦琰)近日,45位来自贵州省的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来到上海,接受为期半个月的特殊教育教学培训。这一名为“暖苗行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活动由全国妇联下属中国儿童基金会桃基金发起,由民盟静安区委和桃基金主办,上海蔡祥云社工师事务所承办。作为活动主办方,静安民盟在全盟首创的“智助特殊教育工作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静安民盟结合支教对象实际,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从资助到智助 助力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的成果与未来》《特殊儿童教学设计》……一堂堂理论先进、实务性强的课程,让来自贵州的老师们收获满满,这些课程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等的顶尖专家授课。期间还安排了参观、交流等内容,紧凑而充实。“希望贵州的特殊教育老师们能在上海收获最现代的教学理念、最前沿的教育成果、最扎实的学科知识。”活动主办方民盟静安区委主委王钢表示。
说起举办此次培训活动的初衷,王钢介绍道,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而师资水平的差异是重要因素。在多年的支教实践活动中,静安民盟认为,对于教育落后地区的帮助,光靠捐一些钱、派一些老师过去短期支教“治标不治本”,关键还要提升当地的师资水平,于是提出了从“资助”向“智助”转变、“支教”向“智教”转变的想法。
此次培训活动就是其中之一,活动为期三年,援助对象为贵州省贵阳市、普定、安顺、镇宁等4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目的是以邀请过来和送教上门双管齐下的方式,通过名师授课、现场教学,切实提高贵州特教教师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
从方法到理念 传授先进经验
2007年,民盟中央在全盟启动一项旨在帮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烛光行动”。静安民盟积极响应民盟中央和民盟市委的号召,从2013年开始,在全盟首开“一个盟组织领航一所烛光学校”的智教活动,与贵州毕节地区七星关区长春堡中学等学校进行结对。作为全国首个综合改革试验区,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30年来,在中共及各大民主党派的共同帮扶下,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教育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静安民盟多次将静安的优秀师资带到贵州,对当地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开展“同课异构”,就是同样一堂课静安教师和当地教师分别讲一遍,然后交流探讨,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更为直观而生动地传授给当地教师。
静安民盟的领导也多次前往贵州,对当地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中发现,要提高当地师资水平,关键要转变当地教师的理念,培养良好的教研习惯。为此,静安教师针对学校师生特点和办学条件,指导当地教师开展内容实、形式新的教研活动。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对于当地学校规范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内容到形式 丰富智助内涵
参与智助活动对于静安民盟教师来说也是难得的体验,去年的黔西智助活动中,区教育学院科研员、静安民盟盟员居宁老师开展了课题诊断活动,连夜修改并完善了学校《基于小组参与的西部初中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的方案。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深入课堂和教研组进行现场诊断与指导,第二天就出台了精彩的调研报告,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发展方向等作了明确的定位。经过不断的实践,诊断、访谈、听课、互动,已成为智助活动的基本模式。在此过程中,静安教师与当地教师同上一堂课,同吃一锅饭,越是深入当地越能发现传统支教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如捐赠的电脑没人用,原因是怕学生弄坏;捐赠的残疾儿童康复设备闲置,原因是老师不会用等等。对此,王钢认为,支援贫困地区教育不是简单地捐钱捐物,而是要深入关注,落到实处。智助活动为静安教师提供了深度考察社会的机会,也为盟员参政议政积累了大量素材。
记者了解到,结合对口学校的需求和实际条件,静安民盟将进一步丰富智助形式和内容。如,可以尝试将静安教师上课视频刻成光盘,再利用捐助的旧电脑指导当地学校进行播放;针对当地小学师资缺乏的现状,去年12月在静安新成立的上海首个民盟小学支部将发挥作用,该支部目前有5名优秀小学教师盟员,今后还将进一步发展盟员,为小学智助活动增添更多力量。“支教真的会上瘾,现在还只是个开始,深入开展智助活动,静安民盟还有很多事可以做。”王钢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