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银监局:推动银行业开展科技金融服务 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2018-1-26 10:38:00发布72次查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银监会也下发相关文件,鼓励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银监会的指导下,上海银监局积极引导上海银行业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相关工作部署,既对标国际标准,又结合上海实际,紧紧围绕如何通过深化监管机制创新和外部融合,推动建立符合科创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上海银行业持续服务科创企业的金融供给能力。
1月25日,第152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上海银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蔡莹介绍了上海银监局通过监管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引导上海银行业服务科技企业的有关情况。
构建专业化经营模式
蔡莹介绍,早在2015年8月,为充分发挥上海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优势,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贸区建设与科创中心建设融合互动机制,上海银监局就出台了《关于上海银行业提高专业化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指导上海银行业搭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六专机制”和“新三查标准”两大体系。
“六专机制”,即专营的组织架构体系、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专属客户的信贷标准。“新三查标准”则是在借鉴创投机构做法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执行具有“创投基因”的信贷标准与流程。
经过数年的探索,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专业化机制已初步建立。截至2017年末,辖内科技特色支行89家,较2016年末增加12家,增速为15.59%;科技金融从业人员1483人,较2016年末增加129人,增速为9.53%。目前,上海辖内共有挂牌科技支行7家,较2016年末增加1家;7家科技支行的科技企业贷款余额为97.34亿元,有效专利客户占比约90%,贷款客户拥有8706项专利,户均专利数为41.26项。
不仅如此,蔡莹强调,辖内银行业根据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其中初创期科技企业的信贷特点和风险特征,不断优化作业模式、风险补偿方式和风险分担机制,目前已普遍在内部资金成本核算、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差异化政策。
稳步推进投贷联动机制建设
2016年4月,银监会等部委印发《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将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列为第一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辖内3家银行列为第一批投贷联动试点银行。上海银监局根据试点地区和银行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投贷联动有效开展必须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贷为主,以投为辅。要求银行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仍应坚持坚守本业,以贷款为主。二是重在专业化经营和机制创新。鼓励并支持银行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构建与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三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创新。银行应深入探索风险补偿和风险隔离等重要风控机制,审慎控制风险,确保“商业可持续”。
目前,上海辖内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7年末,投贷联动项下贷款存量户数315户,较2016年末增加132户,增长率为72.13%;贷款余额60.90亿元,较2016年末增加34.77亿元,增长率为133.06%。自2016年以来,辖内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为391家科创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累计发放贷款139.22亿元。
2017年,上海银监局抽取了82家开展选择权投贷联动业务的科创企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以后,企业各项经营指标与财务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截至2016年末,企业平均经营收入增长124.24%,原来没有产生盈利的企业中,59.46%的企业经营收入增加,且部分企业扭亏为盈。在股权融资的支持下,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由原来的53.22%降至52.07%,下降1.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为建立上海银行业“专业、联动、全面”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支持上海在2020年前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2017年9月,上海银监局与上海市科委联合发布《上海银行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上海银行业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发展策略、重点任务和规划目标,并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上海银行业“4465”的科技金融框架。
具体来看,一是经营模式的“四个转变”,包括从“房变钱”转为“纸变钱”,促进知识与资本的融合;从“向后看”转为“向前看”,建设一套面向未来的科技金融机制;从“常规军”转为“特战队”,提高专业化经营能力,服务科技创新;从“单干户”转为“合作社”,共同参与风险分担和利益分享。二是经营理念的“四可原则”,包括“商业可持续、政策可托底、风险可控制、激励可相容”。三是六项主要任务,即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加大对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布局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创新专业化经营模式;主动前移金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继续推进投贷联动业务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四是五项保障措施,即发挥银行监管与政府扶持的协同效应;发挥监管规则的正向激励作用;将创新科技扶持政策延伸到金融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业务指引与培训。
蔡莹介绍,近年来,科技金融业务实现了稳步增长。截至2017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贷款存量数为5235户,较2016年末增长21.66%;贷款余额2071.27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38.05%,高于同期辖内银行业各项贷款增速25.15个百分点。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存量客户4680户,占比为89.40%;贷款余额为1120.83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34.23%。
加强外部融合
除了内部创新之外,上海银监局还致力于加强外部合作,为银行创造良好环境,更好支持科创企业。
例如,2016年6月,上海银监局推动上海市财政局与辖内商业银行成立“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为上海市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提供担保,重点支持获得国家创新基金、上海市创新基金、上海市科委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截至2017年末,与担保基金合作的银行已达38家,年内通过该基金完成担保贷款金额56.41亿元,是2016年全年的3.86倍,有效支持了辖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为最大程度减缓银行因风险损失而“不敢贷”的顾虑,上海银监局还参与制定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办法,引导辖内银行业逐步提高小微/科技信贷不良率容忍度,对有关商业银行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放贷款所发生的,超过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净损失,由信贷风险补偿财政专项资金给予相应的风险损失补偿。截至2017年末,辖内36家商业银行获得信贷风险补偿试点资格,被认定的信贷风险补偿试点贷款产品共154种,试点银行累计获得补偿金额8598万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得到增强。
此外,上海银监局通过持续引导辖内商业银行做好与风险投资(VC)等专业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的联动,做到“政策、平台、工具、信息”等四个对接。
蔡莹表示,下一阶段,上海银监局将在银监会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结合上海实际,把提高上海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点放在服务科创中心建设上,研究相应的监管激励和保障措施,进一步落实《行动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和目标。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