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云栖·创峰会”企业服务智能化专场在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张江基地内举行。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仅已经走出实验室,形成了AI产业,还随着技术的不断融合,正走向“产业AI”,走入场景化。
所谓“产业AI”即以传统产业资源注入AI技术,形成规模化且具有经济效益的AI应用,从而拉动AI产业的发展与增长。
自2017年下半年起,我国明显加快了发展AI产业的步伐。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到2030年,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2017年12月,工信部又进一步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阿里云人工智能生态运营高级专家钦滨杰在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能力逐渐趋向成熟。“究其原因,有三点支撑,不断优化的算法、海量场景化数据和云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行业龙头,目前阿里云对外输出应用已经涵盖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在钦滨杰看来,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场景化应用已经走向了深层。目前,阿里人工智能ET已经深入新零售、工业图像等,“比如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通过特定算法等,用图片识别产品的良品率。”
作为BAT(百度、阿里、腾讯)中商业化较为成功的巨头,阿里手握着大量商户资源,对企业的需求了然于胸。阿里专为中国企业打造了一款免费沟通和协同的多端平台——钉钉。相关数据显示,从2015年1月16日发布上线,到2017年12月27日宣布用户过亿,钉钉只用了1075天的时间。
峰会活动当天,不少已经入住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张江基地的创业者们聚集一堂,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前景。与会嘉宾认为,作为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2018年有着承上启上、继往开来的意义,循着“产业AI”的路径,或有可能打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倍增空间。
据悉,作为由阿里巴巴与张江管委会合作设立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张江基地自成立以来,已经吸引了一批创新创业“生力军”。
与一般孵化器不同,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张江基地并不限定行业类型,只要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关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已经入驻的团队,既有从事通讯技术、互联网法律服务、SAAS软件服务、支付行业软件开发的,也有从事互联网推广与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的,涵盖多个不同的细分领域。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签约入驻张江基地的团队已有27家。
“云栖·创峰会”是阿里云事业群、蚂蚁金服集团、钉钉事业群、阿里大文娱集团主办,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及合作伙伴承办的线下赋能活动,旨在为互联网创业企业提供前沿创新模式分享、阿里资源链接以及创业融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