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着力营造引资强磁场
2018-1-24 9:43:00发布64次查看
近3个月来,中国密集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随着政策红利渐次显现,未来外商在华投资前景几何?今年中国将在哪些方面放宽外商准入限制?自贸试验区外商准入负面清单能否进一步压缩?本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擘画中国引资新蓝图。
1
去年11月至今,中国接连发布《关于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政策推广至全国实施的通知》《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完善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政策密集落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外商在华投资前景几何?
梅杞成(普华永道中国税收政策服务合伙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传递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经营环境将更加开放、透明、规范”的积极信号。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党的十九大都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内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叠加各经济体近年提倡的税制改革使得全球资本重新角逐。在上述背景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及《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在顶层设计上给出了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并推动各部门落实细则,从而提升外资在中国的实际利用程度。
去年11月至今,中国密集发布了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去年中国还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文件。这些政策的发布一方面是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兑现对外商进一步开放承诺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打下了基础。
有效利用外资是今年商务部的重点工作之一,相信商务部将在有序减少市场准入限制等方面着力。预计中国将出台更多政策并使之尽快落地。
刘英奎(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主任):政策密集发布基于两大考虑。一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一方面,中国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优势日益衰减,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日趋高端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高品质生活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的国内产品和服务供给缺口巨大,吸引高质量的外资既可补足缺口,满足消费者需求,又可实现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重振本国制造业,重新占据国际资本“高地”,尤其是美国通过大幅降税等措施力推“再工业化”;部分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降低税费、加大市场开放力度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跨国直接投资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营造更加透明,更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各经济体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
中国产业配套齐全,高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数量多,市场开放逐步推进,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引资潜力巨大,11个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措施不断“刷新”,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这些都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机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引资规模仍将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叶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中国密集发布新政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从国内来看,目前中国人力、土地等成本偏高,与东盟国家相比,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明显,产业转移屡见不鲜,这对带动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国际上看,美国、欧盟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力度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也存在不利影响。
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政策的密集发布,说明决策层已充分意识到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减少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外商继续在华投资,实现外商与中国经济“双赢”。
2
今年中国将在哪些方面放宽外商准入限制?国际海上运输、加油站、银行业等行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怎样的?
刘英奎:在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上,中国遵循了区域试点、渐次开放的渐进式对外开放原则。此前,中国沿江、沿边、沿海地区率先开放,之后逐渐扩大到内陆地区。现在中国对外开放是某一政策措施在某一个或几个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然后在各个自贸试验区铺开实施,之后再扩大到自贸试验区之外。根据《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在自贸试验区内,已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经营印刷企业等,待经验成熟后在全国推广。今年中国对外开放的另一重任是,交通、旅游等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细化对外资开放的具体管理办法,让政策更具可操作性并尽快落地。
今年,中国市场开放的主要任务是细化政策措施,尽快兑现开放承诺。去年以来的市场开放是中国政府的主动作为,范围较广、力度较大。近期可对开放政策进行系统性评估,积累经验后再采取进一步扩大开放措施。今后的市场开放,一方面可根据中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大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各经济体市场开放一般遵循对等原则,中国在市场开放方面也可在与重要贸易投资伙伴国谈判后作出对等安排。
梅杞成:我们乐见《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但相关领域的开放程度有所不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在制造业、专业服务、采矿业对外商有一定的放开,但在金融、电信、互联网等领域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提出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外交部回应称“中方将按照自己扩大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可期。预计中国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借鉴试点地区经验,在业务范围以及持股比例上做进一步探索。下一阶段,中国将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及“中国创造”,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端服务业也将成为对外资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
叶波:未来,中国会在三方面减少外商准入限制:第一,对此前要求中方控股的行业不再要求中方控股;第二,此前部分禁止外商投资的产业可鼓励外商投资,此类产业包括水产品捕捞、国内快递、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和出版,以及电影相关产业;第三,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一批代表了国际经贸规则新趋势的政策,领域涉及数据流动、药品专利保护等。
在我看来,中国的产业开放路线图应为:首先开放汽车制造业,取消外资进入汽车制造业的股权限制,然后开放船舶设计、飞机维修、海上货物运输等产业外商准入限制。上述产业相对敏感,适宜逐步开放。金融业应是最晚开放的产业,其是服务业中最敏感的产业,在一定意义上涉及国计民生。同时,中国金融业乱象尚存,需进一步规范后,渐次实现全面开放。
3
《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可否视为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的举措?未来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会在哪些方面着力?
刘英奎:自贸试验区外商准入负面清单的特别管理措施将在2017年版95项基础上进一步压缩,这一点毋庸置疑。近期看,中国已开放的领域开放程度将继续加大,如已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合资合作经营的领域,今后可能逐渐允许外资控股;已允许外商投资企业控股的领域今后可能逐渐允许外商独资经营。在一些非国家安全领域,如保险等服务领域,以及船舶、汽车制造等高技术制造领域,还有较大的开放空间。
叶波:《决定》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未来努力方向是制度创新。例如,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可成为下一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重点。根据《决定》,被调整领域包括能源分销、粮食收购等,调整方向是允许外商进入上述产业,部分产业允许外商独资,这些产业有望被移出特别管理措施。同时,种业、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能源管网设施、教育等行业也有望被移出特别管理措施,上述领域将是2018年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压缩的方向。
梅杞成:此次公布的《决定》将在自贸试验区内实现通用飞机维修、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等对外资进一步开放,这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落地的具体体现。通过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将成熟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可有效防控风险。下一阶段,中国会在自贸试验区的覆盖区域、深度广度等方面做进一步探索,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有望进一步“瘦身”。
此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现已在15个省市试点,并有望在2018年内推广至全国,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信息公开等机制。这值得外商关注。
作者:栾国鍌来源:国际商报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