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小板凳围成邻里间商议社区事的小空间;一个扩音喇叭在宅前屋后播报着防火防盗的温馨提示;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常常能收到社区事务的通知短信——在南汇新城镇海汇居民区,这些社区管理的“小方法”,成为汇聚民心民意的好平台。
结合“三小工作法”作为“1”,近年来,海汇居民区还问需于民,针对性地延伸出多个“X”——特色品牌项目。“通过‘1+X’工作法,我们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的同时,也畅通了居民自治渠道。”海汇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国林说。
“三小工作法”贴近居民
作为一个动迁安置小区,海汇居民区里不少居民都保留着淳朴的生活习俗,茶余饭后喜欢带个小板凳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在杨国林看来,这正是听取居民心声的最佳时机。于是,“三小工作法”之一的“小板凳工作法”应运而生。在杨国林的带头下,多年来,社区干部经常利用上下班前后一段时间,上居民家走走,与居民拉拉家常,在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的同时,社区干部与居民间的关系也更近一步。
“三小工作法”之二是“小喇叭工作法”。居民刚搬到小区时,高空抛物、楼道堆物等现象十分普遍,但多次劝阻容易造成居民反感,效果甚微。这时,有人提出用小喇叭事先录好文明行为公约,让志愿者在小区内流动播放宣传。该方法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不文明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改善。
“三小工作法”之三是“短信小平台工作法”。居民区推出手机短信平台,让每户居民至少登记一个手机号码,遇到停水停电、防汛防台、逢年过节等情况,就通过一条短信进行通知提示。
特色服务亮出品牌
多年来,通过“三小工作法”,海汇居民区问需于民,一个个特色品牌项目也应运而出。
2010年年初,由于海汇安置房小区周边配套项目不足,出行没有公交、买菜也没有菜场,令居民感到不便。为此,居民区党总支主动联系多个相关部门,招募志愿者,推出了“三个八”便民服务日活动,每月8日、18日、28日免费为居民提供磨剪刀、理发、修鞋等服务。8年来,“三个八”便民服务日活动累计服务居民7500余人次,受到居民一致好评。
刚入住动迁安置小区时,不少居民还面临着就业难题,海汇居民区党总支在做好居民安抚,引导他们再就业的同时,开设了青少年“爱心课堂”补习班,请来上海海事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在外打工的居民解决无暇关注子女学习的后顾之忧。
2014年,党总支牵头成立海汇“居民议事厅”,完善居民区民主议事协商平台。4年来,原居民活动中心棋牌室功能改造、300米环形塑胶健康步道建设等社区公共事务,通过居民提、居民议,实实在在做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自治氛围日渐浓厚
“推动居民参与自治,还需要不断提高居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杨国林说。
为了引导海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营造浓厚的自治氛围,2011年起,海汇居民区开展“海汇之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表彰活动。6年来,先后有28名居民得到了“海汇之星”的荣誉称号,海汇居民争当先进的氛围也愈加浓烈。
此外,2014年起,海汇居民区每两年一次开展“自治家园”知识竞赛进家庭活动,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宣传居民权利与义务等相关知识,如物业费的由来、为什么要有维修基金等,每次知识竞赛都会吸引千余户家庭参与其中。活动开展以来,毁绿种菜、楼道堆物等现象逐渐减少,同时,居民讲文明、讲学习、讲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