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平方米非成套房屋,涉及5000余户居民,占整个长宁区总量的近80%,2020年要全部完成改造。这样的工程对于辖区所在的天山路街道而言,无疑是场硬仗。面对超乎异常想象的复杂房屋结构,错综复杂的居民情况,天山路街道以钉钉子的精神,拉家常、听抱怨、做工作,全心全意将这项为民惠民的实事有序推进。
调研充分摸清居民需求
敢打硬仗迎难而上
昨天下午,天山居民区里的15栋楼房外都包裹着脚手架,在这里启动的非成套房屋改造工程正顺利进行。而在同一区域临时搭建的一处施工办公室内,街道改造工作小组成员和长宁房管局物业科工作人员一起,正在为前来咨询改造政策的居民进行解答。这样的沟通从去年4月份持续至今,整整9个多月,从未间断。
据天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敏介绍,2020年该区要基本完成全区的非成套公房的改造,而其所在的街道辖区内就共有19.1万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占全区总量近80%。由于辖区内不成套房屋大都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中住户55%为人户分离,由此产生的难题也接踵而来。
有的一个楼道内成套与不成套的房屋混合,有的楼上楼下一梯9户与一梯7户混合,有的楼下木质结构、楼上砖混结构。不仅房屋结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居民情况也是错综复杂。“自住的以独居老人居多,经不起折腾;出租的则很难与户主直接面对面沟通;家庭内部有矛盾的,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章贵告诉记者。
可既然是一件为民惠民的好事,就没有理由放弃。为此,街道方面进行了大调研,充分摸清了相关情况。其成立了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街道全体班子成员、区房管局、新长宁集团共同参加的工作指挥部,下设7个工作组,同步全面开展各项工作。
居委会增设外线电话
让居民打得进来
要启动改造,首先就要进行意见征询。李娜所在的天山居民区,第一次意见征询时居民同意率就达到了78.7%,符合改造启动标准。
“有些居民已经在外区买了房,只有双休日有空,意见征询时我们街道就要主动跨前。”街道办事处主任梁宏告诉记者,除了“5+2”、“白+黑”充分迎合居民的时间之外,街道还特意在这些辖区所包含的居委会增设了外线电话,“就是要让居民能打得进来,能有地方说话”。
到了第二次方案征询时,大家的意见就更多了。因为每家每户的实际房屋情况不同,于是,就有不少居民前来咨询,提出对于自家房屋改造时的种种疑问。天山居民区内就有一户居民,因为其自己所在的房屋已经成套,而且进行了装修,但上下楼的邻居却都属于非成套性质,希望能参与到这次的改造中。“他有顾虑,怕邻居家改造时的管道会影响自己之前的装修。”李娜告诉记者,为此,包括街道领导、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工设计方等在内,多名工作人员就此和他进行了沟通,前后花了整整5个小时。最终,设计师出台了一个方案,打消了这位居民的顾虑,楼上楼下邻居的改造愿望得以实现。
实施“个性化”改造
一张图纸易稿七八次
为了能让更多百姓受益,提高大家的同意率、签约率,工作组做细了各项工作。对不同意改造的居民,甚至还建立了“一户一档”,涵盖了住户的各种信息,困难诉求。
设计师孙劭铮最近就在修改一家住户的改造图纸,这个一室户的房间改造已经先后易稿七八次,为的就是能够满足兄弟俩供住一套房的实际情况。从之前的煤卫合用,到今后的煤卫独立,生活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但由于受到老公房种种因素的局限性,改造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可即便如此,孙劭铮还是希望能通过这一次次的修改,让居民满意,并顺利完成房屋改造。
拉家常、听抱怨、做工作,天山路街道以钉钉子的精神,全心全意将这项为民惠民的实事有序推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截至目前,已经有3个居民区近8万平方米的非成套房屋启动了改造工程,共涉及36幢2000余户,目前,15幢已进入施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