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随着乡村振兴推进 越来越多年轻人到乡村创业

2019-2-15 4:59:19发布82次查看

85后姑娘唐春红
接手南上海最大鸽棚不善言辞却通“鸟语”
唐春红不善言辞,但当她换上工作服钻进鸽棚,就可以发现她真正的语言天赋——与鸽子“对话”。今年,85后上海姑娘唐春红,已经有了养鸽专业户的身份和年入数百万的身家。
开启“反向人生”
十年前,从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唐春红回到家乡奉贤金汇镇,接手父母经营的欣荣大皇鸽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是上海为数不多的鸽厂之一,也是上海唯一一家以鸽蛋经营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十数个灰色鸽棚里,养着十几万对鸽子,在南部各郊区规模最大。
当时,唐春红身边几乎所有小伙伴都往市区的公司、政府单位跑,她是唯一回村就业的。很多人说,唐春红坐拥这么大的鸽厂,一开始就是“赢家”。但对一个长在大城市里的女孩,突然要整天和一群不通人言的鸽子打交道,要有怎样的付出?唐春红从学着和鸽子“做朋友”开始,开启“反向人生”。
整整一年,唐春红几乎没出过鸽棚。上午打扫、喂食、捡蛋,下午加料、整理……空余时间,则盯着鸽子观察:它们日常做什么?什么时候下蛋?害怕什么?什么环境更易于下蛋?
唐春红的“不善言辞”就是从那时落下的“病根”。“几乎每天只和鸽子‘对话’,不出去见人。”周围人私下议论她“大学毕业竟然回来喂鸽子”,她也装听不见。偶尔赴老同学的约,“发现人家聊的自己都听不懂”。看别人打扮精致,自己却每天套着一件土灰色的工作服,“也会感到一丝失落”。
寻新“伴侣”关系
接手鸽厂的头几年,唐春红挺顺的。按照父辈的常规操作,平均一对鸽子年产鸽蛋达45颗左右。10万对就是450万颗,刨掉成本,鸽厂一年收益有上百万元。
第一次遭遇“禽流感”,唐春红意识到危机。“蛋卖不出去,只能留种。”对于以鸽蛋经营为主的合作社,“留种”就是暂时把鸽子养起来,意味着只有开支没有收成。
经过长期观察,唐春红发现鸽子很“忠贞”,一旦选定另一半,便从一而终。“但它们的伙伴却未必是异性,也可以是同性,是‘闺蜜’。”在鸽群配对时,唐春红有意识地尝试让母鸽同笼,将其中两两经常挨在一起或表示友好、不打斗的母鸽筛选出来按对养殖。没成想“闺蜜”们不仅同样可以在成功配对后8-10天内产蛋,且月产鸽蛋数量从原先的4枚左右增至8枚。
这一发现让唐春红一家非常兴奋。唐父第一时间找到奉贤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奉贤区奉城镇畜牧兽医站,针对蛋鸽双母配对养殖技术进行实验,让“闺蜜”关系的鸽子同笼孵蛋成为稳定技术。
如今,唐春红鸽厂的10万个鸽笼,绝大部分住着一对对鸽子“闺蜜”。在成本稳定的基础上,鸽厂收益高速增长。“年入几百万没问题。”唐春红说。
鸽蛋“跨界”美容
去年,鸽厂喜事连连。先是几十座鸽棚经过相关部门认定为合规农用设施,免去被拆风险。去年底,奉贤区不少化妆品企业主动找上门,希望与唐春红合作,提取鸽子蛋清作为化妆品功能性原料。唐春红深感不能再守着“饲养员”这个单一标签,要让养鸽子变成富有科技含量的事,把“饲养员”变成“技术员”。
通过奉贤区农委牵线搭桥,唐春红结识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教授、动物科学系主任孟和。针对乳鸽人工智能哺育技术进行研究,双方一拍即合。每周,孟教授会带队到唐春红的鸽厂采集样本,对不同生长周期的鸽子进行解剖,为优化鸽子的哺育方式提供数据参考。双方还进行其他探索。譬如构建数据化管理系统,研发从喂料、清粪到捡蛋一体化的智能机器人。目前,一套高科技的自动化系统已在唐父创办于江苏的一家鸽厂使用,不仅大大提高工人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商品蛋鸽的饲养密度。
唐春红今年还想做成一笔和化妆品企业的买卖,打破鸽蛋长期以来只作为食品出售的营销路径。“鸽蛋含有优质蛋白质、磷脂、铁、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有改善皮肤细胞活性、增加面部红润等功能。如果能通过技术提取,提升有效成分利用率,也是让鸽蛋物尽其用。”唐春红说。而她自己,为了成就鸽子的“幸事”,也逐步克服“人际社交”难关,走入更广的世界。
80后小伙张丹
回乡做“微田园”试验变废为宝还留住乡愁
1981年出生的张丹,家乡位于上海金山漕泾镇护塘村,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如今经营着一家不错的景观设计公司。眼下,公司在浦东张江,家安在浦东金桥,张丹却隔三岔五往金山乡村跑。原来,在漕泾镇水库村,他正在推动一项“微田园”试验,“过去,乡村存放了我最快乐的童年。未来,乡村可以安放我们最大的梦想!”
“初心”无关审美
2017年,张丹拿下漕泾镇海涯村“一村一景”项目,设计打造以盐文化为主题的口袋公园。镇里也希望他能参与家乡的乡村振兴。
2018年5月,张丹带领设计师来到水库村,在何家宅一条埭上梳理各家各户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辟出一个乡村小乐园作为公共活动空间。这有点像城市里的口袋公园,又与农家生活融合,兼顾景观和实用。现在,何家宅的一条埭上,25户人家连成一道风景。除了菜园,每家每户都能开门见花,每家小花园各不相同,每个季节的风景也不一样。整个埭的河边、路边,还出现了小凳子、小花墙、洗手台等,而且都是用废弃的旧砖、瓦罐、门板等设计而成,变废为宝,实用好看,还留住了乡愁。
渐渐地,年轻人愿意回来了。每到周末,埭上出现奔跑的孩童,他们拔菜、摘果、奔跑、攀爬、荡秋千,年轻的父母则在一边散步、聊天、喝茶、烧烤……张丹坦言,其实,自己的初心与“审美”无关。现在的乡村应该成为一个美丽、舒适、宜人的地方,可以让孩子撒欢,让年轻人乐意回来休憩、陪伴父母。
巧妙设计“拆违”
如今,水库村的“微田园”项目已经从1.0版做到了3.0版。
张丹说,自己前后带来3位设计师,最后只有一位愿意留下来。在他们看来,这些乡村田园项目体量太小,每家每户需求都不一样,琐碎又麻烦,“作为公司老板,不该把太多心思放在这样的小项目上”。
更大的阻力,则在村民那里。刚开始改造小花园时,何家宅的村民大多不愿意。原有的空间被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他们很不习惯。张丹就选择靠马路的第一户人家开始改造,把效果做出来,给村民看。就这样,愿意加入的农家慢慢多了起来。
过程中,“一面墙”的事情让他难忘。当时,何家宅全面“拆违”,家家户户的鸡鸭棚和杂物间都主动拆了,但河口边一面残墙始终无法推倒。因为这户人家说家里人身体一直不好,若是没了这面墙的遮挡,对家人健康不利……村干部几番上门做工作无果,最后,请来张丹进行设计,方案不仅打动了户主,还让对方感激不已。
现在,何家宅河口边那面残墙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小巧镂空的花墙,这是用农家废旧的红砖砌成,上面攀爬了蔷薇花,既比残墙好看百倍,又让户主心中踏实,赢得那户人家的认可和感谢。“乡村设计,需要一个与农民沟通的过程,只有跟他们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表达乡愁!”张丹说,这一过程虽然繁琐,但自己很有成就感。
农民成为“园丁”
去年秋天,何家宅埭上小花园里许多花都枯萎了,张丹首先想到的就是派员工过来,帮各家各户整理花园。
村党总支书记沈海峰却想到了更好的办法,让妇女小组长发动各家各户,让村民自己动手,很快就清理了花圃里的枯枝败叶,整修了整个小花园,“乡村振兴,不让能农民成为旁观者,只有让他们参与到每项工作中,他们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村里的一草一木,才能一直守护好美丽乡村。”
沈海峰和张丹也从这件事得到了启发,“微田园”试验要把更多村民纳入进来,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把他们变成园丁、花匠、油漆工等。农民参与进来,本身就是一个自治共治的过程,乡村建设中的各种阻力会逐渐变少变小。
乡村振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对张丹案例的解读,沈海峰分析道,首先,应该是有梦想、有情怀的人;其次,最好是有专长、有资本的人;然后,还要是对农村有感情能吃苦的人……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平台和机制,推动镇村干部与外来人才“手挽手”实践,遇到问题共同商议、共同解决,靠外来年轻人单打独斗,很难化解遇到的各种障碍。
80后女白领小慧
农庄年售五万斤大米“大米西施”有新目标
这两年,松江区叶榭镇一家休闲农庄通过互联网与口碑传播,很快打响招牌。农庄创立者小慧是土生土长的叶榭人,1982出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营销推广工作。2016年初,她送给同事的家乡大米深受好评,这让她产生辞职回乡卖米的念头。
她先对自家230平方米的农宅进行改造,用她的话讲“总要有个旗舰店、样板店,让客人体验,这样才能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她结合松江米文化,在品牌中注入文化元素。回乡仅一年,小慧卖出的松江大米超5万斤,她得意地自称“大米西施”。
去年初,小慧拉上曾经的两个同事一起创业,一个叫灿灿,负责品牌文案撰写和线上推广,另一个叫月月,负责线下接待,小慧则负责整个农庄的组织引导。农庄还有7个负责种菜、烧饭、做米糕的村里阿姨,是地道的“娘子军”。
这个村子仅700多户村民,挨着一条主干道,道路两旁绿化景观做得极好。记者看到,前方是视野开阔的大片农田,近处种蔬菜,远处有桃树……对于成天面对手机、电脑,疲于应付都市喧嚣的人们来说,这些都是优质资源。
“针对企业客户或亲子家庭,我早上会领着他们呼吸乡村自然空气,骑行在乡间小道,看到想吃的果蔬就去采摘,下午做米糕或团建活动,饿了吃一顿农家土菜。”小慧说,嫁接整合村里资源后,客户体验变得更多样。
除了这些禀赋资源,小慧事业的根基是店里的这些阿姨们。“她们过去多是既忙家里琐事,又干田里农活,欠缺服务意识。我就带她们去吃海底捞,让她们现场感受怎样服务游客。”小慧说,这次实地学习作用很大,阿姨们有了改变。
说到未来的规划发展,小慧指着旁边的三栋农宅说,村里已经帮忙把这三栋农宅腾了出来,今年再改造一番,就能接待更大的团队。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