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回到乡村创业的年轻人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2019-2-15 4:59:09发布66次查看
  松江李春风,回乡做家庭农场主,种水稻就可年入30多万元;金山陆华辉种15亩草莓,一年能赚90万元;此外,还有种黄桃、开民宿、卖大米的那些年轻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让人羡慕的乡村逆袭故事。光听听这些光鲜的故事,就让不少年轻人心动:要不去乡村创业吧,那里似乎有一片蓝海!
  从个体选择,到汇成一股潮流,悄然冲破了城乡间的鸿沟,但这并不是无序、自发的,而是顶层设计强有力推动的结果,事关一项项具体政策的落地,事关一级级政府部门的努力……所以,回到乡村的年轻人,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所以,有梦想、有情怀的年轻人,或者有专长、有资源的年轻人,乃至对乡村有感情、能吃苦的年轻人,应该都能在乡村天地中找到自己作为的空间。
  然而,来到乡村,有的人看到遍地是机会,有的人则满眼都是“坑”,甚至一遇到困难就抱怨“农民还是有小农思想”“农业还是靠天吃饭”“乡村配套还是太落后”……不过,从活跃在上海郊区各处一些年轻人的故事里,记者看到“初心”的力量。如果你是对乡村和农民满怀感情的,甚至是有情怀、有责任意识的,那么所有困难和误解都是暂时的,只要用心、用情去融化,结果往往都皆大欢喜。相反,如果奔着“赚快钱”的目的去乡村,就很容易被“卡”在一个个有形、无形的瓶颈上,铩羽而归。
  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个别年轻人在乡村小获成功,赚了些钱,就担心周边乡亲会“眼红”,担心村干部要让自己承担更多责任。殊不知,他们顺利走出的每一步,背后都有乡村的滋养和默默支撑,甚至还有镇村干部的多方协调和帮助。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打开视野和格局,与乡村、乡亲共生共赢,才会有更多机会、更大空间。
  回到乡村,大展拳脚,如鱼得水,如何做到?其实,这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能轻松做到的。在漕泾镇做田园试验的张丹,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告诉我们,这需要一个好的平台和机制,让镇村干部与回乡年轻人“手挽手”,达成共识、追求共鸣,遇到困难一同解决,这样才能在保护年轻人积极性的同时,顺利做成一些事情,最终,共建共享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大家园。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