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的酽念 留在金山人的记忆里
2019-2-15 9:27:11发布67次查看
我与小说家丁旭光的相识可追溯到八十年代年中期。那是个“文青”盛行期,与许许多多狂爱写作的文学青年一样,那时我与旭光兄,也憧憬着有朝一日能成为让人敬仰的作家……
彼时,旭光兄是上海水泥制管厂里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工,我是一个在街道工厂上班的小财务。春末初夏的一天,旭光兄到我上班的地方来看我,我们聊与文学写作有关的话题。时近午餐时间,我与旭光兄在路对面的一家小店里点了两份咸菜肉丝面。热热的汤仿佛我们热热的文学心,长长的面犹如我们漫长的写作路。
此后,因平庸久无建树,我早早马放南山,终止了文学写作征程。缘此,我与旭光兄一别三十多年未通音讯。几年前,我因一篇感悟短文刊发在《新民晚报》上,重燃起写作热情。已近耳顺之年的我重拾“文青”旧梦,又开始尝试写作、投稿。漫长的岁月积淀,使我三四年内在全国各地近百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诗文。
因为写作,我与很多文友结缘、续缘。丁旭光也通过报社找到了我。今天的旭光兄今非昔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小店里和我一起吃面的小“文青”了,他茁壮成了文坛的参天大树,获取了诸多奖项。早在2004年,上海市作家协会小说专业委员会就专门为他举行了“丁旭光作品研讨会”,可见其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旭光兄是一个极其看重时间的人。他现在有两处住所,一处在市区打浦桥,一处在奉贤泰日镇,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创作都是在他奉贤泰日镇的别墅里完成的。旭光兄告诉我:他在两地住所往返时,时常采用小半路程自己开车,大半路程坐地铁的方式(轿车停在他计划好的停车处),这样他可以充分利用坐地铁的时间看书。这样的计划和勤奋是我不曾想到,也学不来的。
2018年上海书展上,旭光兄的签名售书点是当日书展上最火爆的场所之一,一条长长的书友队伍在等候签名。当我依次走到签名桌前时,旭光兄忙得都没空招呼我一声……
旭光兄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自从我俩在网络上互加微信后,他总是在百忙中浏览我写的小文章,给我点赞、给我鼓励。
日月如梭。如今,我们都已步入了花甲之年。三十多年后的第一次相会,不是在人气餐店或是雅静咖啡屋,而是在公园的茶室。我们两个不忘文学初心的老人阔别重逢,继续交流对文学写作的挚爱。旭光兄说:“这里环境美,茶室也安静。”他今年有两部长篇小说要定稿交出版社。我说:“你时间这样宝贵,我们以后空时再叙吧。”重情重义的旭光兄却坚持要与我畅谈一下午!
惜时如金的旭光兄这样浪掷他宝贵的时间,是因为他和我一样,心底对那碗面十分怀念。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