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歇脚小屋”便民暖人心,“慧心民俗厅”传承老手艺……在泥城镇云帆苑,“家门口”服务花样多多,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成立于2007年的云帆苑社区,是一个以动拆迁农民居住为主的小区。去年以来,居委干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广泛听取意见,量身定制一系列“家门口”服务的新举措,备受居民称赞。
倾听居民呼声
在云帆苑社区居委门口有一个公交车站,有6条公交线路在这里停靠,但车站周边没有公共厕所,常有一些乘客为解决内急而寻到居委,周边居民对解决这一难题的诉求很高。
结合“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要求,居委会决定腾出办公空间,设立一个“歇歇脚小屋”,将内部厕所腾出来,全天候对外开放。这一设想在居民代表听证会上得到一致通过。
小屋内设有阅览室、便民服务室,每周一至五活动天天翻新,周一戏曲沙龙,周二健康咨询服务,周三为民洗头理发,周四为民磨刀具,周五是缝缝补补服务。此外,小屋内还配备了雨伞出租、手机充电、喝茶聊天等服务项目。
80多岁的吴老伯是这里的老常客,他说:“现在的干部想得真周到,吃喝玩乐样样为我们想到了。”
传承乡土文化
云帆苑社区周边有两所小学和幼儿园,每逢假期,学校总要组织学生到社区里的“慧心民俗厅”参观学习,请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讲解纺纱织布知识,让师生们接受乡土文化教育。
居民区书记顾春华介绍,泥城曾是全国闻名的棉花之乡,但随着农村城市化,年轻人对许多传统文化和老手艺都感到陌生。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乡土文化,居委压缩办公用房,创办了“慧心民俗厅”,将村民家里的纺车、织布机、犁、耙和五彩缤纷的土布收集起来,向公众展示。
考虑到云帆苑社区的居民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居委邀请一些手工达人,用土布制成衣、帽、围裙、小钱包、枕套等,除了留作展览、赠送给学生外,在小区内义卖,所得钱款捐助给社区内的困难家庭。
扩大为民服务点
云帆苑社区虽然有了“家门口”服务站,但一些行动不便老年人到社区办事很吃力。针对这一情况,居委会决定扩大服务点,每月一次将“家门口”服务迁至小区广场,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还请来法律工作者宣传法律知识,调解民间纠纷,做到矛盾不出居村。
小区内有一对男女青年因感情不和,双方家庭就解除婚约一事吵得不可开交。居委干部了解情况后,联合驻居律师,多次约谈双方及家长,讲清订婚不受法律保护的道理,指出争吵的利害关系,宣传法律知识,妥善调处了彩礼问题,双方都感到满意。
此外,针对社区老年人数较多的情况,居委会组建了银龄为老服务工作室,成立志愿者队伍,与老年人开展一对一结对慰老扶弱活动,并与孤老互留了联系方式,坚持每周上门走访,平时随叫随到。每逢腊八节和重阳节,居委干部和志愿者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自制具有泥城特色的印花糕、腊八粥,送到高龄老人的手里。90多岁的独居老人赵阿婆拉着居委干部的手说:“你们这么忙,还常来探望我,给我送好吃的,真比自己的子女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