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上访,最怕摸不准门,找不对人,跑来跑去解决不了问题。如今,对练塘镇东田村、东庄村和练东村的老百姓来说,这样的烦恼没有了,2018年,镇里试点推行信访代理及远程视频接访工作机制,将初微信访矛盾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为打通联系服务信访群众“最后一公里”作了有力有效的探索,初步实现让信访群众在基层“找得对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
工作机制建立背景
2018年1月起,青浦区信访办赴练塘镇实地开展大调研活动,共计出动调研人员141人次,参与调研对象2914户。通过座谈会和入户走访,其中座谈18次,走访35次,共收集到问题157件,发现群众对居家养老、看病就医和交通出行等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问题期盼较为突出,反映人群集中在文化偏低、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群。通过国家信访局信访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发现,上述矛盾引发的咨询建议类信访问题占绝大多数,适用于信访简易办理程序就近就便释疑解惑、及时化解处理。
与此同时,2018年青浦区在贯彻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在全区全面推开村居“一站两中心”建设以及村居干部开放式集中办公。练塘镇积极响应,率先完成了“一站两中心”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村居“两委”职能转变、公共服务延伸和干部作风转变。利用这一契机,2018年8月,练塘镇在条件较为成熟的东田村、东庄村和练东村三个村委先行试点信访代理机制,并在试点过程中“边试点、边推进”,逐步向全镇“一站两中心”推广。
案例分享一
说起信访代理机制的便利性,东庄村村民沈阿姨感受颇深。原来,沈阿姨想变更女儿的土地权证,但是不知道能不能办,怎么办?于是,她便来到村里想咨询下情况。村里信访代理员跟她说,只要填一张信访事项代理申请表,村里的干部就会帮她去镇里咨询。“没想到几天之后镇里就给我答复了,根据我家里的实际情况,我女儿的土地权证可以变更。”东庄村村主任孙建强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村民要信访的都是些小事情,职能部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老百姓不清楚,为了弄明白,他们可能还要专门请假,花时间特地去镇里咨询,耽误了时间。
据介绍,信访代理以村居为平台,按照属地管理、群众自愿、公益无偿、公平公正、排疏结合的原则,由代理人和信访人签订委托书,由代理人到有关部门代为反映咨询事项、情况诉求、提出意见建议,帮助信访当事人协调处理信访事项,既减少了群众来回奔波,也确保了有序信访,一举多得。练塘镇以镇信访办为代理中心,探索利用村级党建服务站承上启下的组织功能,构建起全镇信访代理网络。信访代理点配备的兼职信访代理员会主动定期收集群众诉求。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再对收集的各类诉求依法分类处理,让信访代理“可操作、能追溯、派用场”,信访群众能“找得对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
案例分享二
“喂,你好,我是东田村的村民,我想咨询点事情。”在东田村村委会,村民陶老伯正在通过远程视频接访同镇里有关部门视频信访。陶老伯是位热心人,知道村里今年要创建区级美丽乡村的消息之后一直很关心。这几天,他发现家附近一块空地被复垦了,想知道这块空地要派什么用场?跟镇里有关部门视频对话之后,陶老伯乐开了花,原来这里要建造一个景观花园,以后可以散步、休闲。“灵的不得了。”
在依托村居基层“一站两中心”平台试点信访代理的同时,练塘镇还依托“智慧安防”网络,不搞重复投资,积极向互联网借力,提升信访代理效率,进一步方便群众。陶老伯这个远程视频便是区信访办在练塘镇率先投入试点的远程视频接访平台,实现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的接访模式,镇信访代理中心在汇总代理信息后,安排职能部门定期为群众开展“一对多”远程视频接访,集中回应民生,使百姓足不出村,便可获得专业的政策咨询、享受到贴心的民生服务。与此同时,区信访办借鉴“网上枫桥”等经验,在2018年底率先在全市推出“青言坊”微信公众号测试版,通过整合网上信访工作资源,让信访群众可通过微信平台中的“我要写信”、“我要建议”、“我要预约”、“我要查询”等模块反映诉求、提出建议、预约区领导接访,同时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查询信访办理流程,完成满意度评价。未来青浦区将通过信访代理网络推广智慧信访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短短半年时间,练塘镇已经尝到了信访代理的“甜头”:2018年通过镇信访办三级受理平台自办信访件同比上升433.3%,其中,8-12月试点以来,全镇信访总量62批次101人次,同比去年同期130批次290人次,批次下降52.3%人次下降65.2%。其中,集访总量为4批28人次,同比去年同期19批146人次批次下降78.9%,人次下降80.8%,到市集访为零,而去年同期到市集访为16批131人次。
2019年,青浦区信访办将在市信访办指导和区委政法委的牵头下以街镇“人民满意信访窗口”创建活动为契机,认真总结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和经验,循序渐进向全区推行信访代理机制,形成重心向下、关口前移、一线化解矛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