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最繁华的地带,藏着一座以“中国”命名的剧院——中国大戏院。这座拥有88年历史的建筑,毗邻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步行街,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带有“中国”名称的历史性老剧场。
中国大戏院1929年兴建,1930年建成完工,1931年1月30日开业。由周炳臣、赵如泉和黄楚九三人集资开设,当时专演京剧。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夕转手董兆斌,称“斌记更新舞台”。后多次易手,1944年盘给大来国剧公司张善混等,1月24日更名“中国大戏院”重新开幕,四十年代中期有梅兰芳、程砚秋、袁世海、李少春、马连良、张君秋、李万春、言慧珠等诸多京剧名家在此登台献艺。
它与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并称“上海四大京剧舞台”。
从人民广场步行不到10分钟,就可以走到位于牛庄路704号的中国大戏院。从外观上看,这座戏院依然体现着上世纪30年代上海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2012年10月,作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上海黄浦区委、区政府决定全面启动中国大戏院修缮改造项目。历经6年匠心打磨,这座拥有88年历史的老剧场,重新揭开帷幕。
为了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内一流的、以戏剧演出为主体的专业剧场,中国大戏院在建筑结构方面参照20世纪30年代初建时的设计,恢复3层观众厅的格局;保留外立面及主体结构,按历史原样恢复了外立面尖塔,在舞台前方新增升降乐池等。
在室内设计上,中国大戏院采用了“风格性修复”的思路:正门大厅的大理石地坪上镶嵌着半幅太阳花三星图案,与建筑双塔正立面图案上下呼应;而最为美轮美奂的当属剧场观众厅穹顶,中心错落有致的两层共32瓣花瓣组成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在灯光的烘托下,高浮雕莲花纹光影透叠,层次分明而又工整细腻,无处不彰显着戏院独有的魅力。
经过整体改造后,中国大戏院配备了国际顶级的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主体建筑面积达到5320平方米,有座位数878座。坐席与表演舞台非常贴近,便于演员与观众进行直接互动,适合各类音乐剧、歌舞剧及其他舞台剧演出。
88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大戏院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积淀了珍贵的文化艺术的历史记忆,还给这片闹市一份庄严肃穆,流传戏剧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