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受理期、缴费期排队费时又费劲,进一扇门办几件事要交好几份材料,流程不懂、材料不齐频繁往返跑,下班到家七八点办不了事儿……以前,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点事对很多人特别是白领、白发这“两白”群体来说实属不易。不过,从现在起,居住在北新泾的居民们可以少走“马路”多走“网路”了。
北新泾街道有5.3万常住人口,其中,有近四成是60岁以上老人。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工作方法、把群众家门口的事办好,成了综合信息平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经过近一年的场景应用与探索升级,“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2.0版”日前正式上线啦!
升级后的平台以“全网覆盖、功能补全、服务延伸”为目标,紧贴基层实际,以“多走网路、少走马路”为工作核心,整合居委会标准化建设成果,以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大脑,向处在“神经末梢”的各居民区延伸服务,在北新泾架起“上门服务”连心桥、吹响“代跑服务”集结号、齐奏“增时服务”交响乐、共谱“延伸服务”和谐曲,让社区居民彻底摆脱“请假半天、办事又半天”的尴尬,以“街、居、楼、家”四级网络共建美丽家园、智慧家园,让“公共服务”始终贯穿社区各个环节。
截至目前,北新泾街道已设居委便民服务(延伸)点15个,贯穿服务平台“数据领跑、干部代跑”为关键、网络问政为补充的新功能,构建服务时间向8小时以外延伸、服务形式更多元化转变的新局面。
社区居民前往就近延伸点,通过高拍仪将图像信息传送至受理中心,就能完成预受理及审核工作,可在线完成11个政府部门170项社区事务预受理,还可提交代办服务需求,真正体验“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红利。
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成立了便民小分队,业务骨干每周二下午在预受理点现场办理业务。中心还延长了服务时间,方便下班晚的上班族前来办事。
家住新泾六村2号楼的徐伯伯因患病瘫痪在床,平时就靠爱人潘阿姨照顾着。由于徐伯伯身边需要常有人在,潘阿姨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小区内。
前几天,潘阿姨匆匆来到居委,想问下办残疾证的流程,意外得知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预受理和申请手续,赶忙从家里拿来了身份证明、病史材料等,让居委干部小朱录入“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2.0”,街道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在收到电子材料后也迅速开启绿色通道,为徐伯伯办理了残疾证申请手续。
次日,当居委干部将“残疾等级鉴定申请表”送上门后,还接到了受理中心打来的电话,对鉴定日期以及后续的注意事项进行提醒。徐阿姨直夸:“感谢政府做了件大实事!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下一步,街道还将以北新泾ai+社区市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发为契机,通过流程再造减环节、缩时间,通过微信或app端研发探索社区政务服务“掌上办事”功能,实现政策、服务、资源精准推送,不断完善北新泾“服务延伸网”,当好社区服务“多面手”,真正将服务创新做到民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