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这件和安全有关的难事,去年竟得到93.2%的市民认可
2018年的餐桌和“舌尖”安不安全?
1月31日,上海市食药安办发布《2018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刚过去的2018年,上海各类食品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8%,较前一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共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2起,中毒人数43人(无死亡),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为0.18例/10万人口,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同比2017年,集体性食物中毒起数、人数和发生率同比分别下降33.3%、69.7%和69.5%,为2006年以来相关数值最低的一年,堪称“最安全”的一年。
一年注销或吊销35296张证照
堪称“最安全”的一年,得益于上海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最严格的监管。
据统计,2018年上海共监督抽检各类食品样品136054件,合格率为98.4%,同比降低0.4%;快速检测138万项次,同比增加4.5%,快速检测筛检阳性率为0.76%,同比增加0.03个百分点。
2018年,上海有关监管部门开展日常巡查、监督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共计56.5万户次,发现问题企业5.9万户次并予整改和处罚,同比分别上升2.4%和5.4%。
“重拳”之下,上海相关监管部门去年共注销或吊销35296张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证照,约占2017年全市有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包含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数量的17.21%。
同年,上海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6989起,罚没款金额13703.15万元。上海公安部门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件10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0人,由检察机关提起诉讼78人,法院一审判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人数23人。
从根本上把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上海还跨前一步、防患于未然,主动开展评价性抽检,已在全市16个区设置了850个固定监测采样点和若干临时监测采样点,数量是10年前的9倍以上,从而将风险监测在上海食品供应主渠道的覆盖面提高至95%,主要食品种类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在此基础上,上海2018年共监测33大类15775件食品,涉及502项指标、49.7万项次,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8%,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为近13年来的最高水平。
93.2%市民认可食品安全形势
高压监管下,一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被曝光,一批低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被淘汰,百姓对于上海食品安全环境的信心稳中有升。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2018年度上海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本市市民对食品安全满意度为80.7分,比2017年增加4.6分。
其中,93.2%的市民认为上海2018年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很安全”或“比较安全”,同比上升5.3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一年内上海市食品安全形势”,94.5%的市民认为会“很好”或“较好”。
此外,还有93.3%的市民比较认可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在上海市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这项工作上,市民支持度高达99.5分。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守法,也增强了市民对上海食品安全的认可程度:
对食品安全现状的信任,很大程度上也源自对食品安全情况的认知。
近几年来,上海市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程度呈逐步升高的趋势。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程度得分首次突破85分,为85.4分。
据调查,上海市民最担心的3个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食物中毒”“变质食品”和“蔬菜中农药残留”。
市民最希望了解的4个食品安全知识分别是:“食品营养”“食品储存”“食品选购”和“食品质量鉴别”。
认知程度的加深,还增加了公众监督食品安全问题的积极性。
2018年,上海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接到食品类投诉、举报和咨询122864件,其中,举报案件查实率达到32.7%。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全年共落实有奖举报件1544件,发放奖励金额49.3万多元。
食品安全监管面临两大挑战
虽然上海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态势,但食品安全监管始终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上海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食品“流通城”——截至2018年底,上海共有274863张有效的食品生产、经营以及食品相关产品等许可证。
其中,主体业态为食品销售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多达179123张,占总量的65.17%,是93695张主体业态为餐饮服务或食堂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的1.91倍、1369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130.84倍。
食品“流通城”的“弱点”往往是本地食品生产经营业态的规模化程度不高,食品消费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
目前,上海食用农产品总消费量的80%要靠外省市供应才能满足,还有大量食品为“舶来品”——2018年,上海口岸进口食品多达20万批次、523.9万吨,批次和总量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37.93%和32.16%。
近年来呈现缩减态势的地产主要食用农产品供应量,进一步加剧了上海食品供给对外依赖的程度。2018年,上海地产蔬菜270万吨,产量比2015年减少了15.63%;地产水产品9.4万吨,产量比2015年减少了37.75%;73万头的生猪产量,则为近8年最低谷。
上海的食品生产业在近年进入了“减量期”——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连续11年减少,从2010年底的2210家减少到2018年底的1369家,减少了38%。
与此同时,上海本地的规模型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也在减少,从2014年的50个锐减到2018年的22个,其年批发交易的粮食、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用农产品的重量从2014年的1500万吨左右减少到2018年的1100万吨左右,对全市消费总量的贡献率下降到50%左右,而2014年时的贡献率尚有70%。
其次,是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意识不强、诚信意识还不到位,甚至知法犯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插上互联网“翅膀”的食品新业态,还有受到消费者追捧的“网红”食品的经营者,时不时出现“一红就黑”的状况。
2018年,上海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6.9%,这已是餐饮服务环节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自2010年以来连续9年低于97%,也是连续9年在各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中垫底。
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色拉、现制饮料、生食水产品及盒饭、桶饭中大肠菌群项目不合格;二是餐饮具大肠菌群项目不合格;三是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及超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