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乐游上海,400年前,江苏有位少年读到《晋书·陶渊明》时,立下誓言:“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
于是从1608年开始,22岁的他徒步跋涉,历经30余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走过江苏、福建、湖南、北京等21个省、市、自治区。
他走过荒凉的穷乡僻壤,到过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冒着生命危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下60余万字游记资料经由后人整理成书。
他,就是徐霞客,而那本书就是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小时候整天遇山就爬,遇水就下,不管在当时,还是放在如今,都会被无数家长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他曾因为探险受困山中而三天未归,急坏了家仆,却乐坏了父亲徐有勉,说:“你这小子,实在太像老子了。你眉宇间有烟霞之气,你不是立志周游天下吗?去吧,我不要你做庙堂的腐臣。”
遂得偿所愿,开始周游各地。
据记载,如此见多识广的徐霞客曾在1624年至1636年的12年内5次到访佘山,这也是徐霞客一生中所到次数最多的地方之一,究竟佘山对徐霞客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第一次到访佘山
天启四年(1624年)五月,徐霞客在福建籍学者王畸海引荐下结识陈继儒,这是第一次到访佘山,名儒陈眉公说:“我看啊,徐乃是烟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从此,他便以“霞客”为号,更以“徐霞客”一名为后人所熟知,流芳百世。
“徐霞客”之名便是这时开始使用。
第二次到访佘山
天启四年(1625年),徐霞客母亲因积劳成疾病故。据记载,徐霞客在此时未忘记前辈陈继儒,特地至佘山登门约请他为父母写合传。
第三次到访佘山
崇祯元年(1628年)中秋,43岁的徐霞客闽游归来,第三次来到陈继儒结庐隐居的松江东佘山。
第四次、第五次到访佘山
徐霞客第四次到佘山的记载,是在第五次到佘山时的记载所现。崇祯九年(1636年)秋,徐霞客并非由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是迂道东行第五次来佘山,并把佘山作为此次西行的起始地:“前犹东迂之道,而至是为西行之始也”。
据记载,徐霞客自佘山启程,一路经辰山、天马山、横云山、小昆山等地,由小昆山之西入泖河。
其中,松江段走水路共14里,自佘山坐船沿辰山市河西行,由辰山市河转马山塘过天马山到横山,经横山塘过小昆山至汤村,最后入到泖河。
而现在这条古道上在佘山的旅游景区有: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佘山园、西佘山园、天马山园、小昆山园)和上海辰山植物园。
据史记载,康熙皇帝南巡曾御笔亲书“兰笋山”三字赐予佘山,从此佘山所产“兰花笋”名闻遐迩。今有“佘山兰茶”,以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广受赞誉。
佘山毛竹、竹笋在历史上也是久负盛名,山上生长着50多万株毛竹,“以竹为景,以竹为胜”,是佘山景观的一大特色。“佘山拾翠”被评为上海新八景之一。
还有小昆山,曾是西晋文学大家陆机、陆云兄弟俩的归隐生活之地,至今仍留有二陆读书台等遗迹,陆机创作的《文赋》,是中国最早的文论,陆机挥毫的《平复帖》,更是现存于世的中国第一幅书法真迹,被誉为“墨皇”和“祖帖”。
天马山,曾是江南佛教圣地,俗称“烧香山”,山上现存的护珠宝光塔,建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其倾斜度超越意大利比萨斜塔,被誉为“世界第一斜塔”。
与天马斜塔遥相呼应的是位于西佘山的秀道者塔,建于北宋,其亭亭玉立的修长体型,生动演绎了“秀”的美学结构。
气势宏伟的佘山圣母大殿更是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1935年,整个建筑集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以色列式、中国宫廷式为一体。
充分体现了建筑学美景上有对称中不对称的美感,其无钉无木无钢无梁的“四无”工艺,堪称建筑奇观,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
与之毗邻的佘山天文台是1900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所建的中国近代第一座天文台,当年曾装备“远东第一”的双筒折射望远镜,现已成为中国五大天文研究中心和最大天文观察基地之一。
在一马平川的大上海,高不过百米的佘山无疑是最美的,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峰秀林美的佘山无疑是最美的,佘山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宗教场所、中西文化,古今文明于一身,钟灵毓秀、四季葱郁。
以它为核心组成的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涵盖了上海欢乐谷、月湖雕塑公园、辰山植物园、天马乡村俱乐部、佘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等~
这些丰富多彩、特色迥异且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主题公园和旅游设施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多种游玩选择。
论古谈今佘山都属人文荟萃之地,难怪徐霞客当年五次到访佘山,就一点也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