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黄浦新闻

为买一笼古法馒头,有人天天早7点来排队!杏花楼如何将“没花头”的中式点心做成网红

2019-1-29 0:00:00发布85次查看

馒头、青团,都是最普通的中式点心;但快170岁的杏花楼有颗不服老的心,凭着传承与创新,这些“没啥花头”的中式点心被做成了“网红”:为了买两盒“蛋黄肉松青团”,有顾客愿意排队8个小时;为了买到第一笼古法馒头,有人不到早上7点就在杏花楼门前排队。
这些产品的诞生与走红,其实与一个人分不开——国家级中式面点师章吉泉。“一只馒头,外行人会觉得长得差不多;但内行能看出门道。”见到章吉泉时,他正拿着面团,在后厨给徒弟们做示范。
尽管已走上管理岗位多年,但章吉泉每天“习惯”到面案前捏上几只馒头。他说,做面点,一天都不能离手。
刚步入不惑之年的章吉泉,18岁进入杏花楼学徒,靠坚持,练得一手好功夫。“做馒头,看似简单,其实对协调性要求高。如给馒头打褶,要左右手协调运动,背后是左右脑的协调。”每天七八小时站在面案前,就是包、捏等动作,单调又吃力;但要做出内行人看得上的馒头,没有两三年,是做不成的。当时一起进来的同学,早就走得差不多,章吉泉是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
坚持了十来年,章吉泉手上的功夫早已练得“出神入化”。2008年,他被推荐参加了世界烹饪大赛,正是凭借“没啥花头”的馒头,让内行的评委们看出他的功力。他也借此拿下个人金奖,为杏花楼集团获得团体金奖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次脱颖而出,让章吉泉有了更多施展空间。
在杏花楼外卖窗口,馒头每天下午三点就售罄,不少家住闵行、松江的老食客坐着地铁前来,就为吃上这口熟悉的味道。
杏花楼的馒头有啥不一样?原来采用了中式点心的“古法手作”。市面上很多馒头都采用干发酵粉发酵,发酵快但吃口欠佳。章吉泉钻研与传承了手工老酵馒头的制作方式,坚持每天自己培育菌种,“研发”出古法馒头。“这一做法最难的是兑碱,根据不同的天气、湿度、温度来调整兑碱量,多兑一分少兑一分都不是味儿。”经过上百次试验,章吉泉慢慢摸索出其中的门道。如今,杏花楼的古法馒头香甜洁白,还酝酿着酒香味,松而不黏又有嚼劲。看似不起眼的古法馒头,给杏花楼带来日均4万元的销售额。
传承是一份责任,创造更是一份荣光。古法馒头的成功,让章吉泉开始更加大胆地尝试。
2016年,杏花楼为他设立了“大师工作室”。带领着研发团队,他以蛋黄肉粽为原形尝试打造首款甜咸复合款青团。研发过程并不顺利。最初,研发团队尝试在一个团子里包肉或蛋黄,但成型不好看、口感也不好,于是章吉泉想到用肉松代替肉。可肉松品种繁多,分油酥型、肉粉型、太仓式等,用哪种肉松、如何配比都有讲究。经过上百次尝试,他们找到了肉松“混搭”配比的最佳口感。“蛋黄肉松青团”正式诞生,一上市就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第一年单月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与一些靠营销成为“网红”食品的昙花一现不同,“蛋黄肉松青团”持续三年得到了消费者的热爱,每年销量不断加大。
“蛋黄肉松青团”如一条鲇鱼,搅动了老字号餐饮市场,推动了行业的进步。多家老字号的创新思路好像一下被打开,原来墨守成规多年的青团、月饼、肉粽等传统点心市场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创新。在创新的路上,章吉泉也没有止步,去年杏花楼又推出了“紫薯青团”,同样受到了市场欢迎。
好的产品是一个匠人气质的体现,章吉泉正是将工匠精神雕琢进自己的生命之中,灌输在了他的团队中,倾注在产品中。去年,章吉泉接手了杏花楼餐饮部面点的研发与管理工作;最近,他在琢磨如何将淮扬点心的精致融入杏花楼主打的广式点心中。
黄浦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