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月24日消息:将厨余垃圾进行粉碎处理,加入菌种后进行发酵,制成有机肥料,用于绿色蔬菜的种植,蔬菜回馈至社区,实现绿色循环。凌云街道在梅陇三村试点的这一“厨余生态循环链”,为小区提高湿垃圾处理能效,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做出了示范引领。下一步,凌云街道提出将11个居住小区作为“垃圾分类提升小区”试点,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一拖十”全面提升。
湿垃圾不出小区梅陇三村完成实现生态循环链闭环
凌云街道位于徐汇区西南,梅陇三村建成于1990年,是典型的上海公房式小区。自2012年起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如今梅陇三村形成了就地处理湿垃圾模式,基本实现了湿垃圾不出小区。
图说:厨余加工坊和厨余粉碎机
湿垃圾体量极大、亟待解决,据统计,家庭厨余垃圾大约占城市社区生活垃圾的60%。为了变废为宝,梅陇三村形成了“厨余生态循环链”。首先,在垃圾房旁边建立厨余资源回收站,将收集后的湿垃圾粉碎处理,同时建立“酵素坊”,利用混合菌种发酵,产生的液体酵素用于小区种植,固体等有机质肥料,运送至农场进行二次堆肥或沼气发酵。农场中种植的绿色健康蔬菜,成熟后运回社区回馈给居民。
图说:湿垃圾无害化处理
生态循环链形成过程中,街道为小区建立了智能垃圾库房等设备,硬件设施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有一支居民自治组织一直在发挥重要作用,那就是绿主妇团队。在基层党组织、居委会的支持下,她们开展了推广、宣传、展示、培训及实践活动,培育了一批得力的志愿者,她们致力于垃圾源头减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2017年,绿主妇团队引进第三方企业,共同建立梅陇三村垃圾分类“全品回收”联盟。
图说:热闹的回收现场
目前,梅陇三村初步形成了生活垃圾“全品回收”格局,可回收物由专业的环保企业定时定点进行回收;不可利用的干湿垃圾和有害垃圾由环卫部门专用的干、湿垃圾车分开清运;没有污染的厨余通过“厨余生态链”进行处理。在各个模式作用下,不同类别的垃圾有了真正适当的去处。
“以一拖十”把梅三模式进行复制推广
要成为全球卓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2018年3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将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并在居住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图说: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2018年,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在凌云街道全面启动。凌云街道有28个居委56个居住小区,目前为止,街道已经完成改造了84个垃圾库房、配置了800余个四分类垃圾桶、发放36000个居民家庭湿垃圾分类小桶以及36000份宣传折页,基本做到了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改造、宣传氛围营造、居民知晓率全覆盖。
图说:小区内的垃圾库房改造
在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全覆盖的同时,凌云街道提出将11个居住小区作为“垃圾分类提升小区”试点,以梅陇三村垃圾分类模式为引领。提升小区除了定时定点做好投放、扫码积分而外,最大的亮点是形成“厨余生态循环链”。据绿色帐户后台数据统计,11个提升小区 2018年12月份有3733户居民参与了分类扫码,产生了454万绿色账户积分。每个提升小区建立了以街道分管主任挂帅的“微信工作群”,坚持工作例会,每个月对绿色帐户积分进行数据统计。
图说:“绿主妇”团队入户宣传
此外,街道对11个提升小区的27个垃圾库房进行了基础改造,配置了300个四分类垃圾桶,其中在8个提升小区建造了智能投放垃圾库房。
硬件尚可齐备“软实力”的提升是个挑战
干湿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和过程中垃圾减量、厨余垃圾生态循环……这一系列政策方法的实施,需要通过多元主体力量下沉,最终依靠居民力量,因此垃圾源头分类的追根溯源还在于人的参与。
图说:绿主妇团队在梅陇九村社区现场指导
在垃圾源头减量推广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顺应时代潮流,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发、引领和指导。倡议、号召党员带头先行,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逐步推动垃圾源头减量生态循环工作。在基层党建的引领下,通过协调“三驾马车”的关系、整合运用社区资源,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把组织的意图和居民的需求相结合,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汇聚多元主体力量。
图说:志愿者培训活动
“绿主妇”以身边的环保行动为抓手,激发社区居民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热情。志愿者团队逐步形成自组织团体,带动其他社区居民参与。由居民自治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图说:“小手拉大手,小小志愿者”活动
目前,凌云街道在规划落实硬件设施的同时,也积极让居民自治的力量下沉至11个试点小区,例如,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负责对11个小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辅导,深入居民区进行垃圾分类讲座等。但由于各个小区的特点不同,“软实力”的提升和巩固还面临着很大挑战。
新形势下,顺利推进垃圾源头减量需要“三社联动”乘势而上,必须坚持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者融合,将居委会自治工作网络与居民自助、互助服务体系有效衔接。深化社区居民自治,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覆盖面和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回应社区需求的多元化,实现居民对社区事务的自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