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开放式党建的虹口实践:把党组织的优势发挥在一线
编者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虹口首创案例展”在上海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66层举行。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各种不同创新案例在此集中呈现,展示了虹口始终不移的首创精神,以及持续坚定改革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东方网推出“改革开放40年看虹口”系列报道,追昔抚今,讲述这些案例背后一个又一个改革创新的故事。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1月23日报道:从东大名路908号23楼的窗户往外眺望,左右两边的大楼们此起彼伏地“生长”,黄浦江美景尽收眼底,隔岸就是陆家嘴。这里是北外滩滨江核心地段,也是虹口投促办的办公地。“坐北朝南的北外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含金量正日益凸显……”每次企业上门来寻求服务,虹口投促办副主任王维都会详尽地介绍一番。
2018年,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中远海运酒钢物流、英士律师事务所等航运功能性机构、龙头企业和高端专业服务企业落户虹口,全区共集聚各类航运企业4642家、机构38家。同时,虹口区深化北外滩金融港建设,成功引入一批金融创新企业,全区共有1520家金融企业和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达到15家,占全国总数的九分之一。
在航运和金融双引擎的拉动下,北外滩实现了经济密度和发展能级的持续提升。
航运:从“总部基地”到“核心商务区”
北外滩是上海现代航运的发祥地,自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此建造驳船码头以来,历经170多年传承与发展,航运文化元素已融入北外滩的每个角落。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中唯一由三条水系贯穿的城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虹口经历了由“老码头””到“航运虹口””再到“航运总部基地”快速跃迁的过程。
北外滩是现代航运业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也是上海进出口货物和散货运输的集散中心,17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航运文化资源,航运底蕴深厚。北外滩航运历史始于码头建设。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徐家滩(今北外滩东大名路、高阳路)一带建造驳船码头。1866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大型远洋轮船“鸭加门”号首次停泊虹口码头,拉开了外商轮船专泊码头建造的历史序幕。
△九十年代的北外滩
随着上海市中心区域功能转型发展,虹口立足北外滩区位优势,找准产业定位,积极打造“东大名路航运一条街”,主动融入浦江两岸大开发宏图。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建设,虹口第一时间整合资源设立北外滩开发机构,自此北外滩在上海航运发展版图上逐渐显眼,并全面步入发展快车道。2007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虹口区调研时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仅要加快港口等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虹口要在这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以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整个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完善。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水运交易要素市场--上海航运交易所
经过多年磨砺,北外滩已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1996年11月28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水运交易要素市场--上海航运交易所在北外滩开市成立。1998年8月,北外滩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一门式”通关服务平台,提供“集中、便捷、经济、高效”的通关服务。1997年、2002年、2005年,我国港航三大龙头企业中海集团、中远集运、上港集团纷纷入驻北外滩。2005年,北外滩获批成为上海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唯一以航运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09年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已经提升了到国家战略高度。
2012年,北外滩航运发展已具有较高知名度,集聚了3300家航运服务类企业和25家功能性机构,是国内航运产业链最为完整,航运要素最为集聚的区域。与此同时,虹口主动谋求新一轮转型,着力实现更高水准的航运要素集聚,积极争取将北外滩航运服务聚集区再提级增能。2012年,已被确立为航运与金融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北外滩再创“全国第一”,被交通部授予“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航运服务领域的“总部基地“”。总部基地的定位,为虹口进一步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极大推进了北外滩航运服务业的功能升级和地位提升。
△七大集团(公司)入驻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
时至今日,虹口北外滩已经成为了中国大陆地区航运服务企业最集聚、航运总部特征最明显、航运要素最齐备、航运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航运服务业已成为虹口区域经济的压舱石。
虹口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虹口区将夯实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功能,围绕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高端要素集聚,引入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和功能性机构,大力发展“三游”经济。
“十三五”期间,虹口进一步明确航运“一线两圈四中心”战略布局,做精做深北外滩中央活动区的核心功能,着力将北外滩打造成为中国大陆区域最有活力、最有特色的国际航运商务区。从“总部基地”到“核心商务区”,北外滩的发展进入了重大机遇期和转型关键期,将迎来新的辉煌。
△北外滩邮轮旅游节
金融:与外滩、陆家嘴错位互补
虹口金融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办于浦江饭店,该饭店见证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发育和成长。
去年底,中国证券博物馆在浦江饭店(上交所旧址)揭牌。筹建前,虹口连续8年汇集经济、文化界大咖,举办一年一度的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筹建后,博物馆将全方位还原我国证券期货市场发展的珍贵历史,留下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浦江饭店将建成中国证券博物馆
虹口主推的“财富管理”特色牌,是区别于外滩和陆家嘴的金融业态,经过多年积累,北外滩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发酵。
“十二五”初,虹口区在国内率先提出“打造财富管理高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截至2017年末,金融企业总数已经从“十一五”末的78家发展到1405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4万亿,金融产业全口径税收收入占全区所有企业税收总量从“十一五”末的不到3%增至目前的近20%,业态类型从仅上海证券有限公司这个唯一一家持牌机构,发展到现在涵盖了除信托以外的所有金融类型。
△2018年,第八届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举办
华菁证券、赛领资本、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中国建设投资集团上海总部、中国邮储银行第二总部等一批重点企业以及全国10%的公募基金入户虹口。国内第一家对冲基金园区、国内首家区块链实验室、全球首届区块链峰会在这里启航。上海风险投资中心(天使俱乐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北外滩绝对收益投资学会、北外滩金融研究院、北外滩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综合服务基地、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功能性机构入驻,企业与机构并驾齐驱,金融辐射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北外滩金融集聚带和陆家嘴、老外滩已形成上海金融集聚的“黄金三角”。
△国内第一家对冲基金园区
2017年,北外滩金融港正式挂牌。这是虹口打造北外滩财富管理高地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北外滩金融港的建设借鉴了国际基金业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撬动新兴金融产业在北外滩集聚,使虹口区成为“先行先试”的金融产业试验田。
为了推进北外滩金融港的建设,虹口区将整合现有金融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对各类基金的引导和扶持,聚焦重点企业与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对高端金融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补贴和奖励力度。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基金行业的国内外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落户虹口。鼓励区域内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互动交流,鼓励企业通过外聘专家等多种形式利用外部人力资源,也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在金融港内的创新创业。
虹口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虹口今年将进一步提升北外滩财富管理高地的影响力,大力引进优质持牌金融机构,积极打造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综合服务基地,支持实体经济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不断强化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