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心无国界!今年上海第一例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上午进行
今天上午9时许,今年上海第一例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进行。静安区公惠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熊茜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大洋彼岸的一名素不相识、50多岁的美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至此,熊茜成为上海市第42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上海自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以来,涉外捐献第19例(其中向美国患者捐献为第5例)。
图说:熊茜成为上海市第42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今天上午她在捐献前受到表彰。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2017年12月,熊茜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8年10月19日,熊茜接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通知,被告知她留下的白细胞抗原恰好与一名涉外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需进一步接受相关检测。询问她是否愿意进行捐献并体检?
“是外籍人士,那我更要捐!”外表看上去文静、白皙、秀气,甚至可以说有些纤弱的女博士熊茜丝毫没有犹豫就爽快答应了。让熊茜欣慰的是,她的决定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医院院长倪克樑和党委书记徐军等医院党政领导及全院职工,都非常重视这次爱心接力活动,千叮咛、万嘱咐,请熊茜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去年10月24日,熊茜按照造血干细胞捐献流程的规定进行了二次配型和高分辨检测。同年12月初,传来好消息,熊茜的骨髓与该外籍人士的“高分辨”配型完全吻合。“我太幸运了!能与外国友人配型成功是一种缘分,实属罕见又罕见啊!”熊茜兴奋地告诉记者。很快,熊茜就签署了捐献同意书。
图说:熊茜今天上午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按照市红十字会的安排,熊茜将在今年1月初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她认真调节自己的身体状态,做好了一切准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洋彼岸传来这位外籍人士身体有恙,因发热、感染,只能推迟采集,而此时也超过了规定的有效期,熊茜不得不又要重新去抽血、体检。但她完全理解,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患者身体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实施,才能保证受捐者的安全。1月7日9时,熊茜又一次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捐献前的体检,又采集了12个试管的血样,她默默地完成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前的第3次准备工作。
“医生的职业本来就是救死扶伤,只不过捐献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方式。能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他人生命的灯塔,这既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也是自己做人原则。”熊茜说道。至记者发稿时,采集还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