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劳动报》报道,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罗布泊地区,拉开了中国核武器试验的帷幕。成千上万的中国军人和年轻的科学家们隐姓埋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创了史无前例、惊天动地的“两弹一星”核试验事业。
30多年间,成百上千优秀的上海儿女汇聚于此,他们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从上海滩走向戈壁滩,从黄浦江来到了孔雀河。在一处连地图上都找不到标注的地方———“马兰”,为铸造共和国的核盾牌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里,这群当时才20来岁的年轻人迎来了中国核事业的春天。在这个神秘的军事禁区里成功升起了“蘑菇云”,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核弹头导弹、第一颗氢弹、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极大地弘扬了国威军威。
一声惊雷
亲眼目睹最美一朵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新疆大漠深处罗布泊的一声惊雷,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时至今日,每次翻看照片和视频资料时,84岁高龄的范景德依旧心潮澎湃。作为曾经参与“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那一刹那,在他看来,是这辈子见过的最美丽的一朵云。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朵云。
1961年,26岁的范景德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听闻部队前来招人,二话不说就报了名。“当时,我是党员,部队说要去执行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什么都没想,就答应了。”
就这样,范景德离开家乡上海,在罗布泊地区开启了军旅生涯。鲜有人知的是,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这片土地的标注名称。原来,这块天山南麓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是当时受命秘密选择的“原子靶场”,直到有一天,因为地上盛开的马兰花而被人们亲切地取名“马兰”,从此有了“马兰村”这个地方。
1962的除夕,让范景德终身难忘。因为条件艰苦,物资紧张,在新疆吃了几个月窝窝头的他,终于在那一天看到了米饭。“你能想象吗,有个战士因为一碗接着一碗吃米饭,硬生生把胃给吃疼了。”
“天上无鸟飞、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但凡在戈壁滩上待过的人都知道这三句话,这些正是当时科研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最真实的写照。戈壁荒漠上常有风沙,一觉醒来,被窝里、眼睛里、嘴里都是沙子,吃完饭,又是一碗的沙子。因为水源紧张,早上的洗脸水要留到晚上洗脚用,洗澡的水要用来洗衣服,而用来喝的水,一天只有一军壶。但即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也没能阻挡大家在科研上拼搏的热情。
漫长一夜
大漠上竖立永恒丰碑
作为司令部防化处的一名科研人员,范景德参与的是地面辐射测量工作。在核试验中,这些数据采集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原子弹试验的成功以及科研机构对于核能量释放的掌控。
1964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前一天,范景德和战友们一夜没睡,从布点数据监测探头检查,到计量笔发放,这24小时,是他这辈子度过的最漫长一夜。
第二天下午3点,试验基地地下指挥所里警报器终于被拉响了,这一响声掠过了试验区上空,至今被人们所铭记。紧接着,高音喇叭里传来了倒计时的声音:“10、9、8、7、6、5、4、3、2、1,起爆!”顿时,这颗被放置102米高自制铁塔上的原子弹展现了巨大的威力。铁塔顶部火光笼罩,一团猩红色的硕大火球冉冉升起,气浪直冲云霄。几秒钟后,戈壁滩仿佛被无数颗人造太阳所照耀着。伴随着一阵巨响之后,大漠上升腾起了一团蘑菇状云团。人造铁塔倒下了,一座丰碑永久地在大漠上竖立起来。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相关部门随即加快了氢弹原理的研究和制造。1966年12月,范景德又奉命参与到了氢弹原理试验之中。这次试验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我国氢弹发展的命运。在这次试验中,为了得到相关的实测数据,他和防护部的20名战士一起,在高强度的核辐射环境下坚持工作了30多个小时。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的综合实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开拓亲历
和马兰结下一辈子缘分
大漠无垠千万苦,惟因“两弹”献青春。
在马兰基地,有很多很多来自上海的儿女们,他们都是核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亲历者、见证者。王国华、蔡亚英不仅是其中的两位,更是一对几乎与马兰结缘了大半辈子的夫妻。1964年,复旦大学毕业数学系毕业的王国华,在就业的第一、第二志愿栏中全都填写了国防科技。当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搞国防科技研究。
当年9月,在如愿收到了北京国防科委的录取通知书后,王国华成为了一名军人。才到部队1个多月,还在北京集训队里的他就和战友们听到了来自西北某地的喜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我就想,虽然没能赶上执行这次任务,但作为这支队伍里的一员,以后的试验任务一定有机会参加。”王国华回忆称。
很快,机会就来了。在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需要人员进行总结工作,整理相关数据。还是新兵的王国华当即就被派往马兰基地的研究所执行这项紧急任务。
核试验科研,免不了要大量计算各种数据,不过,研究所当时没有电子计算机,所有的计算都只能利用手摇计算机来完成。为了加快运算进度,大家齐上阵,昼夜加班。为了赶时间,几千个数据,数百条曲线,都要用手工操作来完成。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不仅要算得快,还要算得准,差一点都会让整个试验功亏一篑,压力着实不小。直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王国华和同事才逐渐告别手摇计算机时代。
当时,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克服设备问题,在科技信息方面也要靠自己不停钻研。就在王国华摇着手摇计算机的时候,蔡亚英则一头扎进了各种外文资料堆里。“我学的是物理专业,第二外语又主攻英语,所以在翻译专业词汇上比较顺手。”蔡亚英说,而她几十年的科技信息研究也确实为科研人员们的试验提供了最有利资料和数据支撑。这点,让身为丈夫的王国华也为之敬佩,“她的各种文章当时我们都是抢着读的,希望能从里面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内容”。
1969年9月,在奋斗了几年之后,夫妻俩终于见证了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成功。
回忆当年
我真心感到欣慰和自豪
直至1996年7月29日,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罗布泊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45次核试验。“这些参与者中,全都有着上海儿女们的身影。”上海马兰战友联谊会理事长黄志方直言。
“回忆当年,我们能为我国的核武器试验事业而拼搏和奉献,没有虚度青春年华。”王国华坦言,如今,每次看到国家又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发明,有了更强的探索太空的能力,他和妻子两人总不忘翻出老照片聊聊当年。“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强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和平环境有了可靠保障,我真是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王国华说。
范景德、王国华、蔡亚英、黄志方……他们无疑是这群奋斗在罗布泊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可显然,故事的主角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默默无闻,甚至于至今都喊不出他们的名字。几多甘苦,几多奉献。这些上海籍的“马兰人”,为托起中国原子弹的“蘑菇云”,为铸就中国的“核盾牌”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份光荣不仅属于他们,更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